“误差卷尺”缩水的不止是长度更是良心
“土味”广告诱导过度借贷得治
马斯克:一半用于气候变化 一半财富用在火星
早晨做4件事,最易让心受伤
“拾物合理索酬”,方能止息“送还费”纠纷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年1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土味”广告诱导过度借贷得治

■ 吴学安
 

网络上动动手指,验证一下身份,就能轻松借到钱……相对传统借贷,网络借贷因审核周期短、放款流程简单而受到借款者青睐。随着网贷平台整治不断深入,该行业风险持续得到缓释。但是,仍有网贷平台玩起了巧立名目的“变形记”,对借款者“雁过拔毛”,亟须引起警惕。(1月9日新华网)

“一键就能贷款”“手机号就值20万”“贷款秒变高富帅”……近来,一些网络平台上频现“土味”营销广告,网贷等行业更是成了重灾区。

一边是能快速获取消费金融产品的便利,一边则是悄然积聚的金融风险。这些营销广告利用“土味”“奇葩”广告词吸引流量,套取客户信息,一些互联网金融机构在金融领域业务经验有限,过度营销极易引发金融信用错配问题,尤其是有些机构在各种消费场景中过度宣扬借贷消费、超前享受观念,诱导无节制消费,极易对金融知识薄弱人群、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的群体产生误导,带来了严重的金融风险隐患。

近年来一些网络平台通过过度营销诱导用户过度消费,对不具备还款能力的群体进行过度授信,尤其是部分营销故意模糊借贷实际成本的行为,侵害了消费者知情权,容易让人产生错误理解或认识。而过度放贷导致过度负债,甚至关联暴力催收或恶意催收的灰色链条,继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毋庸置疑,对网贷平台过度包装营销,靠“土味”“奇葩”广告玩着花样诱导消费者过度借贷的招数,如果任其发展带来系统性风险的可能,必须擦亮眼睛,亟待综合施策,合力整治。一方面,监管部门要守住法律“红线”,对无良网贷机构加大治理力度,强化对网络平台的各类宣传营销进行规范,加大对互联网金融广告审查及执法力度,切实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另一方面,消费者要树立量入为出的理性消费观,要坚持从实际需求出发,深信天下没有免费午餐这一浅显道理,远离过度借贷消费营销陷阱,更不要“以贷养贷”“多头借贷”,才能远离过度借贷消费的营销陷阱。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