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鸿仙:一支笔胜十万雄师
2020年12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范鸿仙:一支笔胜十万雄师

■ 记者 吴承江/文 马启兵/图
合肥范氏宗谱记载范鸿仙的事迹
范鸿仙参与创办的《民立报》
范鸿仙在南京中山陵的墓地(1937年摄)
范鸿仙
纪念范鸿仙的文集
 

以笔为戎,他办报“鼓与呼”,孙中山说他“一支笔胜十万师”;枕戈待旦,他创建“铁血军”,为民主革命冲锋陷阵。于右任称赞他“经纬文武,凭陵霜雪;南京奠定,开国建勋”,毛泽东称他参与创办的报纸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材料。他就是在辛亥革命历史上,得到孙中山表彰,毛泽东肯定的安徽合肥籍元老——范鸿仙。

八月未央,在南京范鸿仙的孙女范烈孙的女儿许璐家中,我们听她讲述了曾祖毕生致力于中国民主革命事业 , 战斗至生命最后一刻的传奇故事。   

一支神笔,胜十万师

1882年,范鸿仙出生在合肥北乡 ( 今长丰县 ) 一个农民家庭,幼年时的他便展现出了极高的学习天赋,十几岁时就以写得一手好文章远近闻名,更引得当时的寿州(今寿县)孙家鼐状元府聘其为私塾教师。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成立,将反清民主革命运动推向高潮,好读书、关注时事、不满现状的范鸿仙深受革命思潮的影响,1906年,范鸿仙在东京同盟会《民报》上发表文章《刚德之学说》,并在同盟会会员、孙家鼐侄孙孙毓筠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同盟会,开始了他战斗的一生。

真正将范鸿仙推到辛亥革命浪潮中去的,是 1908年9月,范鸿仙被派驻到上海发起创办的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安徽白话报》,这份报纸,以开通风气,唤醒同胞,联络感情为宗旨,设演说、要闻、科学、新戏、小说栏目,号召爱国救亡,提倡兴学堂、设讲演会,以图社会之改良,并大量刊发安徽地方新闻。后来成为“白话文运动”领袖的胡适,一开始就是在该报“练兵”的。

在上海,范鸿仙还协助于右任创办了著名的革命报纸《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在报纸上,范鸿仙常以孤鸿、哀鸿、大哀为笔名,发表时事评论文章,如《从国民道德上推论中国之存亡》《王爷贵族之海陆军》《磨刀问天》等,针砭时弊,抨击清政府,声讨列强侵略,揭露袁世凯阴谋祸心,他的这些言论在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早期舆论战线上独树一帜,孙中山盛赞他说,“范君一支神笔,胜十万师”,毛泽东后来也说,“在长沙,我第一次看到报纸《民立报》时,那是一份民族革命的报纸……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材料。”

积极起义,光复南京居首功

范鸿仙深知仅仅靠舆论宣传是不能取得革命成功的,他积极参与谋划了安庆马炮营起义、广州庚戌新军起义以及黄花岗起义等。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的第三天,《民立报》刊出范鸿仙发表的短评《呜呼大江之上游》,文中有“天运辛亥,其诞生革命之岁乎?”论述,提出了“辛亥革命”的伟大概念,被历史记载下来。武汉首义成功,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

辛亥革命爆发后,范鸿仙被同盟会委派到安徽建立同盟会安徽分会,并负责南京的光复工作。当时,他冒着生命危险,多次来南京,反复做清军将领徐绍桢的工作。经过范鸿仙苦口婆心、合纵连横的努力,徐绍桢最终下决心起义。范鸿仙还积极为徐绍桢准备枪支弹药,三日之内制成炸弹 1200 颗,购手枪 300 支。可徐绍桢没有等到范鸿仙为他们筹措的武器弹药全部运到,就提前起义,结果初战失利,退守镇江。范鸿仙见状,冒着生命危险,只身赴敌营,组织江浙联军。1911 年 11 月 24 日,江浙联军向南京发起总攻,经过八昼夜激战,终于在 12 月 2 日光复南京。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总统府礼堂举行了宣誓就职仪式。之后在授奖南京光复 400 余名有功人员中,范鸿仙名列第一。

力主北伐 在安徽创建“铁血军”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为巩固和保卫新政权,范鸿仙经请命孙中山,赴安徽创建“铁血军”,并亲任总司令,力主北伐祸国殃民的袁世凯。

就在部队整装待发,准备挥师北上之时,南北议和告成。范鸿仙悲叹不已,在他看来,袁世凯从头到尾都是彻底的“假共和,真独裁”。但议和既定,就要服从大局,范鸿仙毫不犹豫带头交出了兵权。

袁世凯上台后,收买革命党人,暗杀宋教仁,解散内阁,共和已名存实亡。此时已重回《民立报》任主笔兼社长的范鸿仙再度拍案而起,在《民立报》上写文章公开声明“与恶政府不共戴天”,又亲赴安徽策动军队武力讨袁,呼吁革命党人再拿出黄花岗烈士精神来,捍卫共和。

安徽讨袁运动,由 1913 年7月15日芜湖及正阳关二地同时起义,到 8月29日芜湖陷落终止。其中,龚振鹏的皖军第二旅表现最为积极与持久,而这支队伍正是改编于范鸿仙组建的“铁血军”。

在安徽讨袁过程中,范鸿仙虽不愿居赫赫之名义,拒绝担任安徽都督,然其策动与运筹,实居于关键地位。

不幸遇害 终安葬于中山陵

范鸿仙积极为讨袁斗争奔走呼号,这引起了袁世凯的嫉恨,1914年 9月20日凌晨4点,袁世凯买凶将范鸿仙刺杀于上海嵩山路39号革命党人秘密机关部。当时他正在连夜起草军书,准备不日攻打上海制造局,突然窗口跳入袁世凯派遣的一伙匪徒,向他连刺七刀,腹遭枪击,当场殒命。终年 32 岁。准备起义的二百多名武装人员,全部惨遭杀戮,一时血流成河。多方准备的“三次革命”,因此而遭受严重挫折。

范鸿仙遇刺,震动极大,彼时,孙中山说他的死“与宋教仁相类”“待革命成功,我们将为鸿仙国葬。”

正因为如此,范鸿仙灵柩在上海停放 20 余年未葬。而孙中山的许诺,也在后来实现。1936 年,南京国民政府为范鸿仙举行国葬,蒋介石、于右任、冯玉祥、戴季陶等国民党政要数百人亲往祭奠。范鸿仙墓位于中山陵东侧,与廖仲恺同享附葬总理陵园之殊荣。

抗日战争中,范鸿仙的墓在 1937 年被日军炸毁,后又在十年动乱中被彻底毁坏。直至 1972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朱蕴山将范鸿仙墓情况报告毛主席,毛主席和周总理均明确肯定范鸿仙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功绩,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复批文给江苏省委,按烈士规格给予修复,以告慰亡灵于九泉。

历史烛照时代,信仰光耀千秋。如今,范鸿仙的墓地安静地伫立着 , 但先烈的丰功伟绩永垂不朽。         ■ 据《安徽画报》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