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蒲港新区:打出“组合拳” 培育乡村振兴新动能
村村有产业 户户有项目 家家有收入
3上一篇 2020年11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村村有产业 户户有项目 家家有收入
马鞍山郑蒲港新区: 产业增收底气足 乡村振兴路更阔
■柴胜松 丁刘彬
 

近年来,马鞍山郑蒲港新区把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因地制宜拓宽产业增收路子,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使得农民增收致富的成效越来越明显,乡村振兴的路子越走越宽阔。

小瓜蒌“种出”大产业

10月10日,位于郑蒲港新区白桥镇红旗村的瓜蒌种植基地,几个手上正忙着采收瓜蒌的村民有说有笑,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我们从最初的单一种植,发展到现在生产、加工、包装、销售一体化运营。”红旗村党总支书记葛开云说,目前村集体收入由2016年的11.53万元,上升到2019年的76万元,在脱贫后依旧保持了逐年翻番的良好发展态势。

2014年,红旗村被列为贫困村,为了摘帽脱贫,红旗村引入瓜蒌种植产业,在对土地进行流转建设瓜蒌产业示范基地的同时,让贫困户和一般农户在示范基地参与田间管理,获得务工收入。仅用两年时间,2016年,红旗村就从贫困村中成功出列,全村93户192个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成为了脱贫工作中的典范。红旗村还通过政府扶持出资成立马鞍山市红利食品有限公司,深加工瓜蒌籽,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并形成了产业链,创立了品牌。

同样,在姥桥镇官塘村,小瓜蒌正不断地掘出产业“金矿”,致富乡邻。2019年,官塘村根据郑蒲港新区产业规划布局,结合马鞍山市“百企帮百村”活动,利用山鹰国际控股公司捐赠的100万元和郑蒲港新区专项扶贫资金76万元,流转土地165亩,规划建设官塘村瓜蒌产业基地项目,当年产值近70万元,实现当年建成、当年投产、当年丰收。

“稻虾共生”走出致富路

姥长村有一条主干道叫姥长路,路南有3000亩农田,圩田较多。“这里最适合稻虾混养。”姥桥镇农业办主任阮富呈说,这种一季稻一季虾的种养模式让全村的老百姓都能尝到甜头。

阮富呈算了一笔账,稻虾混养田于2018年6月中旬投入生产,采用人工插秧控制田间距,不打农药,到当年10月中下旬收割后,收获了10万斤生态大米,2018年村集体收入达到了17万元,2019年,龙虾产值35万元,水稻产值30多万元,稻虾混养产值在65万元以上。“村里还成立了马鞍山姥长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直营店等各种方式售卖稻谷,所得收益既增加了村集体收入,也提高了村集体为民办事的能力。”阮富呈说,今年,姥桥镇姥长村小龙虾收入17万余元,稻米收入预计达27万元,鱼类收入10万元。而2017年,姥长村的村集体收入只有2万元。村级集体经济从2014年零收入到2019年的88.85万元,预计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将突破100万元。姥长村还大力发展到户产业项目,鼓励贫困户进行特色种养。

扶贫菊花种出好“钱”景

2019年,大许村利用新区投入的22万元扶贫资金,种植了100多亩菊花,同时为了确保菊花有销路,大许村经过努力,与浙江的一个厂家签订了菊花收购协议。

此外,白桥镇还投入60多万元资金,在大许村建设了集杀青、烘干、储藏为一体的中草药加工基地,利用中草药杀青、烘干设备对菊花进行加工,烘制成菊花茶予以销售,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大许村党总支书记王亦龙说,基地吸纳贫困群众参与菊花种植、采摘和产品加工,增加他们的务工收入,村集体负责管理,基地负责收购、加工和销售,形成了“基地+村集体+贫困户”的合作经营模式,有效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实现贫困户增收。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