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坊、祠堂和民居,被世人冠以“徽州三绝”。而对于传统徽州而言,祠堂尤其具有重要的地位,自明代中叶以后,徽州逐渐形成了宗族社会,而祠堂则是宗族社会最为显著且重要的表征,也是徽州社会人们精神寄托和归宿的重要纽带,徽州祠堂在诸多方面记录了中国最为典型的宗族制度和文化。
近日,由黄山市文化和旅游局策划并组织近百位专家学者,前后历时三年编撰完成《徽州百祠》一书,由安徽美术出版社公开出版。该书介绍了分布于古徽州歙县、黟县、绩溪、婺源、祁门、休宁境内,大大小小、风格各异的百余座具有代表性,保存完整古祠堂。书中对每一处祠堂的地理位置、姓氏渊流、祠堂行制(规制)、历史人物事件、文献记载进行介绍,对祠堂的建造结构、族规堂训、匾额、碑刻、祠产、雕刻等细节均有详细论述,此外除祠堂主线外,书中还涉及徽州商业、社会、民俗、教育等诸多侧面。该书采用纪实文体,按区县分布对于徽州古祠堂进行梳理介绍,从诸多侧面反映了传统徽州的社会历史文化,这对于立足徽学,揭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对徽州祠堂这一重要徽州文化遗存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历史上的徽州宗祠是徽州社会最为重要的基层单位之一。数百年来,生活在徽州地区人们,时逢节日庆典,宗祠就成为人们追忆祖先、凝聚宗族人心、举办婚丧嫁娶等重大活动的地点。徽州人重视宗族谱牒,因而宗祠在徽州的乡村之间星罗棋布。聚居的望族大姓有总祠,分居的支脉有支祠,甚至有专门为女性建立的“女祠”“庶母祠”。在徽州大地上,青山绿水间,庄严肃穆的祠堂随处可见。与粉墙黛瓦的徽州村落、民居交相辉映,为徽州当地人引以为傲。祠堂中留下的规训、族谱、碑刻等更是研究徽州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凝聚着徽州先民对于修身、齐家的诸多智慧。祠堂的建筑、雕刻、绘画等为人们展现了徽商曾经的富庶与贾而好儒、明德至善的文化情怀。
迄至今日,尽管历经了数百年的世事沧桑,徽州境内仍留存的宗祠遗存仍然随处可见。今天人们徜徉于其间,仍可不时地感受到昔日徽州宗族社会的文化影响。透过徽州宗祠建筑及活跃其间的人群以及诸多的相关活动,可以窥见中国传统社会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