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10月9日报道(记者 游仪) 八山一水一分田,位于皖南山区的旌德县蔡家桥镇华川村,曾兴于林也困于林。
“缺钱了,上山砍几棵树,几百元进账。”村党支部书记王宏明印象深刻,上世纪90年代,一些村民靠砍树增收。
一场改革让华川村闯出不砍树、能致富的新路子。
2017年3月,安徽省在全国率先探索实施林长制改革,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责任制体系。王宏明由此多了一个头衔:林长。从带领村民护绿、增绿、管绿,到引导村民栽香榧、种白茶、发展林下经济,王宏明在林长岗位上干得风生水起,“村里早已大变样,森林覆盖率与村民人均收入分别由2000年的50%、4000元提升到去年的73%、1.2万元。”
目前,安徽省林长制组织体系全面建成,全省共设各级林长5.2万余名,协同推进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实现“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
一花引得百花开,林长制改革已从安徽推向全国。
2019年4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同意安徽省创建全国首个林长制改革示范区。据去年12月全国森林资源管理工作会议上发布的信息,2017年以来,全国已有21个省(区、市)探索实行林长制,实现了生态得保护、林农得实惠的“双赢”。去年底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明确提出,“地方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的需要,建立林长制。”
林长制推行3年来,安徽全省共完成人工造林260万亩,年均超额完成任务率44%以上。2019年,全省林下经济面积1650万亩,产值达51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