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人民群众共建美好家园、共享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把笔头和镜头对准普通老百姓,对准新时代的奋斗者、实干家,生动展现人民群众为拔掉穷根、过上好日子的拼搏与奉献,展现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记录好江淮儿女创造美好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故事。本报从今日起推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栏目。
京东方全球首条10.5代线投产、长鑫存储自主研发的首颗国产19纳米DRAM存储芯片已投产、江淮大众首款车型思皓E20X正式上市、江淮蔚来已成功交付2.2万余辆智能网联汽车……作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和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合肥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索以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双轮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的有效路径,综合实力快速提升,生态环境持续优化,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共建共享,聚焦居民“幸福感”
长期以来,合肥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发展思路、制定改革举措,坚持从就业、住房、入学、医疗、养老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扎实推进各项改革措施,着力解决好群众的揪心事、烦心事和操心事。
自2006年大建设启动以来,合肥“大建设”已建成4200项工程,累计投入约4500亿元,涵盖园林绿化、城市品质提升、城乡融合发展、人居环境提升、公共服务设施等各个领域,城市交通网络更加完善,城市品质不断提升。
巢湖及主要入湖河流水质持续改善,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PM10、PM2.5连续6年实现 “双下降”,常态化开展就业援助月等专项活动…… 据介绍,合肥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运用科技和产业发展成果及溢出效应,引领助推城乡建设、教育卫生、文化服务、社会保障等各领域发展,促进人居环境改善和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的获得感。
从“填饱肚子”到“吃出健康”,从“蜗居”到“安居”,从“丈量脚步”到“日行千里”,从“赤脚医生”到“现代化医疗”,从“能上学”到“上好学”,合肥努力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科技和产业的发展,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带动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日益增长。合肥市把握溢出效应,抓住群众文化需求变化,多措并举发力,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文化活动场所越来越多,城乡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公共文化设施体系逐渐完善,实现群众在家门口就“有场跳舞、有戏可看、有书可读”。
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双轮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
“合肥的全面小康史,就是一部科技创新史、工业强市史。立足合肥在决胜全面小康上的探索、实践和作为,深刻总结‘双轮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奋斗历程、成功经验,必将有利于新时代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加速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合肥市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合肥多次荣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六次被评为“全国幸福城市”,获评美好生活指数最高省会城市十强、全国“质量魅力城市”、社会治理创新典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等。
合肥的实践证明,只要始终为人民执政、依靠人民执政,就能无往而不胜。只要始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能把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合肥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特别是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改革创新,以打造“五高地一示范”为统领,深入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双轮驱动”战略,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着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科技创新策源地、绿色发展样板区和改革开放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