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婆婆最近痴迷养生,但在我看来,很多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最近,合肥市民方女士向记者吐槽,她婆婆的“养生之路”仿佛偏离了,一味地相信朋友圈里的没有经过确认的信息。采访中,记者发现,当下,很多老年人因为身体原因,爱上了养生,但有的老年人已经是为了“养生”而“养生”,似乎一开始就选错了道路和方向而不自知,有的甚至是想尽了办法,甘当“小白鼠”来尝鲜,让身体处于“负发展”状态。
相信各种偏方,甘当“小白鼠”中毒
合肥市民陈女士告诉记者,她的一个朋友,就是因为相信养生偏方而造成了无法挽回的结果。陈女士所说的朋友姓曹,去年在家收拾衣柜,放在高处的她够不着,就挪了板凳过来,没想到摔了下来。“当时我们去看她,虽然摔得也不是特别厉害,但需要休养,毕竟伤筋动骨一百天嘛。”陈女士说,当时曹女士就跟她介绍——听说一个养生偏方,用三七来调理。“我也听说过,但也听说过使用不当造成死亡的事情,于是当时就提醒了她。”陈女士说。
“没想到,过了一段时间,就听说曹女士住院了。”原来,曹女士在网上购买了三七,“可能就是我们常说的土三七,后来出现了中毒现象。”陈女士说,本来她也想试试,把三七当做保健品来进行日常养生,现在都不敢轻易相信了。“有问题还是找医生吧。”
对于这样的事情,在采访中,记者也听不少子女抱怨,“我母亲特别相信偏方,而且是坚持贯彻着,之前不知道从哪里听来,用醋泡蒜吃得好,当然我也不否认这种偏方有一定的作用,但母亲却把偏方当‘圣旨’,让我受不了。”合肥市民王女士就抱怨自己的母亲,经常在家里用醋泡蒜,而且一泡就很多,时间也很久,那股味道在家里久久散不去,不喜欢的人闻着很不舒服。
怕吃药,宁信“食疗”放弃“治疗”
“很多老年人会把食疗当成治疗,我们工作中也遇到不少这样的老人。”在瑶海区从事基层民政工作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老人,都有一个特点,怕吃药,而且特别相信食疗。”
这位工作人员介绍,辖区有一位老人患有高血压,需要长期服药来控制,“医嘱是每天都需要服药,饮食上可以经常吃点芹菜、黑木耳这些具有降压效果的菜,但老人仿佛没有听见医生前面半句医嘱,而是清楚地记得了后面的半句。”
这位老人就私自减了降压药的用量,加大了芹菜的分量,不仅是当菜吃,而且还榨汁喝,“一开始,减轻了药量,老人觉得还行,血压并没有以前那么高了,相信了食疗的作用,后来停了药,没过多久,就发病了,我们社区工作人员将他送到了医院。 医生说,当然不能否认有些食物在理论上的确是有一些辅助降压的效果,但只能起到辅助作用,不能当成治病的手段啊。”
采访中,记者发现很多老人都有这些追求食疗的想法,“为了养生,我母亲还专门买了一台破壁机来做各种奇奇怪怪的蔬菜汁,喝得不亦乐乎。”
合肥市民鲁女士听说“养生达人”的问题就特别有话说,“我母亲就很典型,有病痛不是去医院,而是去找各种理疗、按摩店。”
鲁女士说,作为女儿,母亲从老家来帮她带孩子很辛苦,加上年轻时就落下一些老毛病,她也很心疼,“母亲经常喊着这疼那疼的,我就会抽出时间,带她去医院检查,她相信中医,我就带她去了针灸医院,按理说做做针灸,应该能减轻一些。”
但后来鲁女士才知道,医生安排的一些针灸的疗程,母亲都没完成过,去过一两次就放弃了,转而投向街边、小区里的一些按摩店。
鲁女士为此还跟母亲吵过架,“先不说这些按摩店是否正规、是否具有资质,换一方面说,有了病痛就应该相信医生,找到问题的所在才行啊。”但鲁女士的母亲就是不相信,不停地说理疗按摩才能缓解她的病痛。
患有病痛,却把按摩店当成“医院”
在合肥市民刘先生眼中,老年人追求成为“养生达人”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能理解的事情,但他们多少都会有一些误区。
“有一位老人今年80岁了,看上去就跟50来岁一样,听说他的养生秘诀,除了日常生活的规律外,也会给自己一些针对性的锻炼,而且是长年坚持着,这才叫养生,像我爷爷那样,保健产品一个不落下,算是走进了误区了。”刘先生说。
刘先生爷爷在皖南老家,一人独居,作为小辈,刘先生也会经常利用空余时间去看看老人,“有次在爷爷家里,看放了好多药酒,爷爷说是买来喝的,他平时也喜爱喝一点小酒,我就没在意。”后来,刘先生再去看望爷爷时,发现家里的药酒一瓶没少,还多了很多保健品。老人说这是搞活动时候买的,药酒是来自青海,“我一听爷爷的介绍,就觉得很不靠谱,一看就是组团欺骗老人的活动。”在这样的情况下,爷爷还是买了很多保健品回来,各种产品的功效,如数家珍。“我也多次劝说爷爷不要花这些冤枉钱,而且很有可能会上当受骗,但爷爷就是不听。”
独居老人,保健产品一个都不想落下
合肥市民袁女士,对于“养生达人”这个话题,也向记者大倒苦水,“我母亲对于微信群聊、朋友圈的信息,没有自己一点判断,尤其是养生话题的,全部相信。”
让她感到苦恼的还有,母亲不仅自己对这些信息照单全收,而且还各处转发,尤其是盯着袁女士,要她照做。“说实话,这类的链接我一般都不看的,母亲转来,我也是回复一个好的,没想到她还居然考我养生问题,让我真的很难受。”
袁女士说,分享是一件好事,但是母亲这种不分好坏、不辨是非的养生知识分享,已经成了她的一种负担。
人云亦云,朋友圈的养生信息照单全收
专家建议:正视问题,子女多沟通
“这样的问题很普遍。”对此,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老年心理科副主任医师王莹建议:老人要正视自己的身体和年龄,子女要经常沟通,不要等到问题出现了,再进行关心。
王莹称,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认知能力在下降,这是无法避免的,“要正确对待认知,子女要多观察,老人出现能力下降,是不是经常反复,如果反复可能是一种病态的反应,需及时治疗。”
区分了病态的情况外,对于子女来说,要多多沟通交流,“尤其是老年人在养生问题上,涉及钱财,子女的关心可能就变成了‘在乎钱’的想法,需要注重平时的关心。”
此外,在关心的基础上,要多加输入正确的养生科普知识,“老年人接受养生是好事,子女帮其梳理,通过正确的渠道来获取养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