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充分发挥红十字工作育人作用,保护青少年生命健康,引导青少年参与红十字事业,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和教育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红十字工作的通知》,将学生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特别是心肺复苏纳入教育内容。(8月25日《长沙晚报》)
事实上,有关急救知识进学校、进课堂的呼吁由来已久,但效果并不是很明显,而原因并不复杂。
首先,以中小学学生为主体的青少年,是庞大的群体,这对任何门类教育的普及,都是相当大的难度。其次,急救除了知识、常识之外,一旦涉及实操,就有了专业性的要求,并且对场地、器械以及师资的要求更苛刻,就像许多中小学课业实验难以开展充分一样,学习急救也会遇到同样的瓶颈,况且这些对于很多地方中小学来说,基础还是零。
所以,推进急救进教育,重在与难点还是要解决如何“教”的问题,否则再富善意、再好的文件,都会流于形式。
其一,应当发挥专业机构的权威作用,协调专业领域的力量,编写出科学高质量和统一规范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急救教育的读本乃至是教材,解决好“教”什么的问题,让知识普及具备基础。其二,应当加强师资力量培养与储备,一方面是学校健康教育教师的培养与配备,另一方面则是急救技能培训指导队伍建设,解决好谁来“教”的问题,让教育开展得了、进行得下去。其三,应当明确教育的定位与思路,解决好怎么“教”的问题,不留于模糊。一方面急救进入学校健康教育,侧重知识普及;另一方面急救技能教育还宜定时定点定对象开展,不搞一刀切、齐步走,让有兴趣、有愿望的学生优先学习掌握。在落实上,红十字会应将急救技能普及明确为机构的责任之一,建立专门的教育培训工作机制,网络医疗卫生机构、社会公益组织的急救专业人士,共同开展急救的社会教育。如此,急救进入教育才可能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