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省气象台宣布我省正式出梅,这也意味着这轮史上时间最长,降雨量历史同期最大的梅雨终于结束了。
今年安徽6月2日入梅,较常年提早14天,截至7月31日,梅雨期已达60天,为历史第一位。
据省气象台观测数据显示,6月1日20时至7月31日20时,全省平均降水量为856毫米,是常年同期的2.1倍,为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同期最多。其中雨量最大的是岳西县鹞落坪,达到了惊人的2179毫米!
6月份以来,全省有60%的国家气象站,其累计降水量排在历史同期前三位,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南,其中25%为历史同期最多。据合肥市气象部门统计,自6月10日入梅以来,截至7月26日16时,合肥的平均降水量就达到829毫米,为常年3.36倍,超过1991年的826毫米,突破了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极值。
连绵不断的强降雨还造成长江安徽段、巢湖以及淮河安徽段汛情严峻。气象数据显示,长江流域安徽段平均降水量为967毫米,是常年同期的2.3倍,为历史同期第一;新安江流域安徽段平均降水量为1202毫米,是常年同期的2.3倍,为历史同期第二,仅次于1996年的1255毫米;淮河流域安徽段今年6月10日以来平均降水量为656毫米,是常年同期近2倍,为历史同期第一。巢湖流域今年6月10日以来平均降水量为931毫米,是常年同期的近3倍,为历史同期第一。
梅雨期史上最长,雨量历史同期最多
统计数据显示,6月2日以来,全国超过1000毫米以上的强降水中心主要位于我省大别山区、沿江西部及皖南山区;全国超过1200毫米的16个国家气象站中我省占12个,最大是黄山光明顶,达到1720毫米,是常年雨量的2.3倍。第二、第三分别是祁门和岳西,分别达到1657毫米和1599毫米,均是常年雨量的3倍以上。
因此,省气象部门认为,我省大别山区、沿江西部及皖南山区是6月份以来的全国强降水中心。
从降雨强度看,6月以来我省不但出现大范围暴雨、大暴雨,而且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特大暴雨。据气象部门观测,黟县、金寨、六安三个国家站出现特大暴雨,日雨量最大为金寨,7月18日雨量达到了309.5毫米;铜陵、金寨、六安三个国家站创本站日雨量历史极值。繁昌、宣城和铜陵三个国家站最大小时雨强创本站历史极值。全省有762个区域站小时雨强超过50毫米,4个站超过100毫米。
省气象部门专家综合考虑梅雨期长度和梅雨量,认为江淮之间和沿江江南今年梅雨强度均为历史第一位。
安徽是全国强降水中心,梅雨强度史上第一
回顾6月以来的降雨,一个显著的特点是降雨从皖北到皖南来回跑,可以说是把安徽“从头到脚浇了个透”。
省气象部门观测显示,梅雨期雨带在我省南北摆动,出现10次强降水过程。累计雨量超过600毫米的占全省面积的65.3%;淮河以南大部超过800毫米,占全省面积的42.0%;超过1000毫米的占全省面积的18.5%;超过1200毫米的占全省面积的6.5%。
与历史典型梅雨年不同等级降水量覆盖范围相比,今年超过600毫米、800毫米、1000毫米、1200毫米的站数均为历史最多。
10轮强降水,让全省2/3地区累计雨量超过600毫米
多种原因齐聚导致出现最强梅雨
“今年入梅偏早和梅雨锋偏强,是长江中下游梅汛期降雨异常偏多的直接原因。”气象专家表示,2020年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6月上中旬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偏北,造成我省入梅偏早,梅雨期偏长。
“冷暖空气在长江中下游势均力敌,致使梅雨锋偏强。”专家分析指出,2019年秋季开始了一次弱厄尔尼诺事件,同时北印度洋海温异常偏暖,导致副高显著偏强,副高引导的水汽向长江中下游地区输送明显偏强;南海夏季风爆发后,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水汽往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输送也较强。与此同时,中高纬度经向环流发展、冷涡活跃,冷空气向长江中下游地区爆发偏强。冷暖空气在长江中下游交汇,致使梅雨锋偏强,长江中下游地区降雨明显偏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