撩起旧事话高桥
叹息古双桥 重启新梦想
《两地书 父子情》编后记
3上一篇 2020年7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两地书 父子情》编后记

□ 合肥 疏利民
 

刚做编辑时,脑子里有个想法,最好每编完一本书,都要写篇编后记,似乎只有这样才对得起作者和读者。但万没想到,18年过去了,编后记只写了3篇。说忙,编辑工作就算24小时连轴干,也是干不完的;说懒,我承认,我不是那种十分勤奋的人,但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乐此不疲,譬如对古典诗词的爱好,兴趣愈来愈浓。认识沈喜阳先生,我还要感谢老大姐陆向军老师。有次参加编辑业务培训,她和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何正国兄坐一起,何兄送给她一本新著《左岸春风,右岸芦苇》,责任编辑就是沈喜阳。书做得很雅致,打开一读,便放不下。越读越有味,就情不自禁地给正国兄打电话,他说有空几个兄弟聚一下。就是那次小聚,我第一次看到了沈喜阳。

他不仅写文章,竟然还能用文言文写赋,在这个浮躁的当下,喜阳兄不能不让我心生敬意。心里暗想,有朝一日,我能给他当一次责编,那不是很幸福的一件事吗?嘿,机会真的就来了。一次闲聊中,我说我想策划一本《给身边108个朋友写封信》。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喜阳说他正在与他儿子互通电邮,有三四年时间了。听到这个消息我太兴奋了,喜阳兄是个能写赋的人,文笔丝毫不用怀疑,我立马请他回去整理一下,发来学习学习。果不出所料,他们父子的电邮通信集绝对是本好书稿。我迫不及待地在朋友圈中转发了几篇,大家一致看好,选题还未上报,一批好友就盯着我要书。

鲁迅先生和他的弟子许广平的《两地书》一直备受读者喜爱;我手捧喜阳、晏齐父子的书稿,瞬间就确定了书名,就叫《两地书 父子情》。同时我也征询了文坛几位朋友的意见,大家比较认可,特别是原新安才子、国学推广人朱首彦兄,他认为定位非常恰当。待我审读完书稿,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心。这是我当编辑以来所见最为清爽的书稿之一,我激动地向同事宣告:初稿就是终稿。读着,读着,就有点舍不得读,就像小时候过年突然得到丰盛的零食,抓一把放在口袋里,留着慢慢地享用。我每读几封就停下来,有时候激动地拿起手机就给喜阳兄打过去,分享我阅读的快乐。我反复地告诉他父子俩,千万不要放下手中的笔,务必坚持写下去,至少要为他们出三本通信集。这是第一本,整整100封信,我的寓意是百分之百的好,可以打100分。这100封信,时间上从晏齐上大学开始,到他大四即将考研为止,内容上异常广博,可以说真实记录了父子俩四年里心路历程。

喜阳兄是二十世纪80年代的中师生,绝对是那个时候的佼佼者,是我们仰慕的对象。自强不息的喜阳兄站了17年小学、中学讲台,其间通过自考取得专科、本科学历。2004年考取了华东师范大学全国统招的硕士研究生。49岁那年,他发表的一篇五万字论文,被华东师范大学的博士生导师胡晓明先生看中,胡教授很赏识他的学术钻研精神。喜阳兄如今梦想成真,已是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二年级博士生。他的公子沈晏齐2016年考取西安外国语大学。四年里,父子俩你来我往,你一封,我一封,我一封,你一封,坚持的力量太伟大了,碰到这样的作者也是我的幸福了。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