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乐无穷
四季生菜
仰望“威虎山”
3上一篇 2020年3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仰望“威虎山”

□ 合肥 程志红
 

正月,宅在合肥,百无聊赖地翻看手机。老家“程老屋”微信群里传来一段视频:两位年近七十的老太太在洒满阳光的家门口,载歌载舞,演唱现代京剧《红灯记》。群里顿时沸腾起来,点赞叫好声一片。老家的年轻人可能不知道,我的父辈们,曾经生活在一个几乎每个人都会唱样板戏的年代;而现在,我们又生活在一个大多数人都忘了样板戏的年代。样板戏不因普及而高贵,不因遗忘而卑微。因为它太中国了,所以我们应当尊重它。

时光追溯到1985年冬:虎形山脚下,一处菜园里,我家的红砖瓦房正在破土动工。那一晚,我即兴跑到窝棚,陪父亲看守工地。随手带了一本《钢笔行书字帖》。这本字帖印有革命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的剧本,也算一本课外读物。

父亲看着我手中的字帖,听着棚外呼啸的风声,陡然间兴致大发:“朔风吹,林涛吼,峡谷震荡。望飞雪,漫天舞,巍巍丛山披银装,好一派北国风光。”当这个“光”字百转千回落下尾音时,我惊得目瞪口呆,没想到父亲还会唱京剧!这种高亢激昂的腔调完全有别于家乡的黄梅戏,我的双耳顿时如花苞一般绽放。

我兴奋不已,拿着字帖开始点唱:《我们是工农子弟兵》《八年前风雪夜》《穿林海跨雪原》《胸有朝阳》……父亲很有耐心,一段又一段地满足我的要求。这些唱段如同瞬间闪电,照彻棚外最幽深的黑暗。剧本中机智勇敢、坚定顽强的孤胆英雄杨子荣,在我这个小学生心中就是一座高峰。父亲的几段西皮、二黄,把身边“虎形山”的潺潺流水,最终抬升为远方“威虎山”的旷野长风。

那一夜,我睡在父亲身边,无比温暖,就像大雪躺在山河旁。

若干年后,我上大学时选修了《京剧欣赏》这门课,重新领略“样板戏”的正宗韵味。左震东表演《智取威虎山》、梁文慧教唱《红灯记》、蒋传和教唱《沙家浜》……这些教授在上课时,除精选京剧传统曲目外,都无一例外地让我们欣赏样板戏。那些曾受最广大人民喜爱的唱段,依然极富生命力和感染力。教授们带进课堂的是艺术,但他们所要表达的,却不仅仅是艺术,还有艺术旨在传达的——人性崇高之美。

样板戏中,我最爱的还是《智取威虎山》。大学期间,每当颓废感涌上心头时,我都会戴上耳机,听一曲童祥苓的“打虎上山”,任激动的浪潮席卷全身。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确信,欣赏样板戏在意志、秉性上给了我某种深沉、耿直和坚硬的东西,尤其是对正义、英雄、家国、信仰等高大事物的热忱。时光悄然流逝,许多流行音乐如同纸币,过时的样板戏却是黄金。

回到当下,各家媒体在描写“抗疫”英雄时,不约而同地引用一句话:“越是艰险越向前。”我告诉已上五年级的儿子,这是《智取威虎山》中的唱词:“共产党员时刻听从党召唤,专拣重担挑在肩……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任凭风云多变幻,革命的智慧能胜天……”正是我当年的年纪,愿这段令人热血沸腾的唱腔,同样在他心中激起波澜。

崇高感不易被唤起,却会飞快地消退。我们要时常找一些高山让孩子仰望,比如威虎山、杜鹃山、钟南山……让他心中不时地涌起一点崇高感。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