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国各地积极纳入中医药参与救治。记者从安徽省卫健委了解到,安徽也全面动员中医药行业深度参与,推出了一系列有效方剂方药,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中医药参与临床病例治疗占比超90%。
日前,知名中医药学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顾植山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署名文章——《从五运六气理论看新冠肺炎疫情》,受到了广泛关注,其医学团队也被湖北汉川市邀请驰援一线疫情防控工作。
从中医角度如何看待本次疫情?中医药在治疗新冠肺炎过程中起着怎样的作用?近日,本报记者对话了顾植山教授。
记者:从中医“五运六气”理论如何看待本次疫情?
顾植山:“五运六气”是中医学“天人合一”思想的精粹,源自《黄帝内经·素问》。前段时间网上流传的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的预言,有些过度解读了,实际上这不是一种正式的预测,学过“五运六气”的人都能分析出来,这只是中医学上的一种理论。
《黄帝内经》对疫病的发生,有天、人、邪“三虚致疫”的理论,没有相应的运气条件,光有病毒是产生不了大疫情的。历史上的大疫没有现代医学的防控条件到一定时候会自然消退。
这次的疫情不是常规的“热”病,不能简单的“清热解毒”,这次疫病的主要病机是“燥”,表现出的就是疲劳、乏力,这点跟SARS的症状类似。但是这次疫病复杂的地方在于,又“燥”又“湿”,这个跟武汉地区的气候环境有关,也要综合近三年的气候特征分析。
记者:中医药的参与对于防治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的作用体现在哪里?原理是什么?
顾植山:很多病人进入医院的时候病情并不是很重的,在治疗过程中有些人病情可能逐步加重,这样的治疗方法并非对每个人都有效。
上面提到的这次新冠肺炎的病机里包含“燥”和“湿”,很多中药参与的方子都是在“化湿”,但是这个后果可能是增加了病人的“燥”。这次死亡的病例中,通过解剖发现,很多病人的痰很浓稠,这就跟“化湿”有关。而疾病在冬天发生,通过输液治疗容易增加寒性,影响心、肾的阳气,尤其危及老年人。如何处理好“润燥”与“化湿”的矛盾,是中医防治疫情的关键所在。
预防疫病的中药方是以扶正气为主,跟治病是两码事。
记者:非典之时,中医参与的疗效得到了肯定,这次疫情发生后,安徽也很快启动了中医药诊治工作,说明了什么?
顾植山:说明国家对中医药日趋重视,这次派到湖北的中医专家组在推动中医药参与治疗肺炎过程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中医药目前并没有实现真正完全的参与,目前看来要达到“一人一方”,也就是每个病人都有一个中医根据他的情况对症下药,还比较难实现。不过,早期的预防是可以大众化的,我们目前的实践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安徽累计报告的确诊病例中,中医药参与救治的病例数达到了90%以上,但是这个要具体看中医药参与的程度和深度,比较理想的状态是根据个人体质,一人一案,辩证施治。
记者:作为安徽中医药大学的教授,您对安徽中医药的发展现状和传承怎么看?
顾植山:从现在中医院校的报考情况来看,跟过去不可同日而语。以前中医药相关专业收不满人,需要调剂,现在是热门专业了,安徽也是如此,这跟国家对中医的重视有关,是个很好的现象。
安徽中医历史悠久,有“北华佗,南新安”之称,但目前还是停留在历史文献的研究角度,缺少应用方面的传承人。我本人在包括安徽在内的全国各地有1000多名弟子,这段时间我们也经常针对疫情在网上讨论、会诊。
记者:从辩证的角度看,经过这次大疫,我们能从中总结和获得些什么?
顾植山:突如其来的疫情,是我们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次绝好机会,也能加深对自然规律的认识。SARS之后,中医学相关理论受到了国家层面的重视,对于这次中医药积极参与防治新冠肺炎就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顾植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华中医药学会五运六气研究专家协作组组长,世界中联五运六气专业委员会会长、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合作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特聘教授、无锡市龙砂医学流派研究院院长。
曾先后担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特别专项课题及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重大专项中医疫病预测预警方面的课题组长,国家973项目评审专家等。发表学术论文一百多篇,出版独著或主编的学术专著7部,代表著作《疫病钩沉——从运气学说论疫病的发生规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