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学30余载9旬老兵的红色革命路
2020年1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义务教学30余载9旬老兵的红色革命路

 

位于滁州市定远县西侧的朱湾镇,是个饱经战火的革命老区。作为抗日民主县政府、区政府海清区的驻地,红色是朱家湾的底色。全区先后输送千余名儿女参战,共有近百位烈士为国捐躯。生于红色热土的严明友,在战争时期投身革命10余载,在和平时期教书育人30多年,退休后,义务教学30多个春秋。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离岗不离党,是这位9旬老人的生动写照。        □ 记者 吴善良/文 张倩莹/图

选择:“革命工作就应该不怕苦不怕累”

1929年12月1日,严明友出生在朱家湾。彼时的严明友还叫黄家元,严明友是13岁参加新四军,为避免牵连家人而改名的。

在部队期间,严明友先后任政工队队员,青年队文化教员和警卫连文化教员等职务。后来,因为年龄小的缘故,严明友又经历了精简兵员,回家读书,毕业后再参军。

1952年,严明友从部队转业到盱眙县文教科当会计,但没多久,严明友主动向领导提出要到条件艰苦的学校去教书。

“机关工作太安逸了,相比于会计,到别人不愿意去的乡村学校当老师,去培养革命接班人,作用可能更大。”回忆起当初放弃机关工作的原因,严明友坦言,“革命工作就应该不怕苦不怕累,去乡村教学根本不算什么。”

正是凭借着这股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严明友从盱眙县老子山小学任教开始,到朱湾初中退休,在乡村学校的三尺讲台上,一站就是30多年。

1990年,严明友退休。当时,有许多知情人都为他鸣不平,认为他在建国前两度参军,按道理应该享受离休待遇,但是,严明友既没有向上级伸手,也没有找组织谈。

“想想那些为革命牺牲的同志,他们有的都有家庭了,但为了革命他们还是往前冲。”严明友坦言,“他们都没有享受到新中国的幸福生活,我跟他们比起来幸运多了,再说,我一个人,退休工资够用了,更不应该向组织上伸手要待遇、要福利了。”

坚守:风雨三十载义务教学路

出人意料的是,从教师岗位退下来的严明友,不仅没有闲下来,反而比平时工作更忙了。

严明友开始义务教学了。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唱祖国》《新四军军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严明友在朱湾小学的办公桌柜子里,放满了一摞摞写有字的宣纸。这些用毛笔楷书所写的歌词曲谱,就是严明友上课用的板书。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我希望通过讲台,让孩子不要忘记革命传统精神,做好革命接班人。” 严明友告诉记者。

在此之前,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艺术素养,更好地胜任音乐老师。78岁的严明友还自费参加中央音乐学院乐器培训班。如今,年过九旬的严明友依旧奔波在义务教学一线。朱湾小学的校长黄祎介绍,严明友除了在朱湾小学一周上12节音乐课外,在其他学校也有任教。

除了在朱湾的几个农村小学代课外,马岗小学、汪刘小学、宋岗小学……都有严明友义务教学的身影。·不要任何报酬,身背挎包,一路步行到学校,近的5里,远的11里。退休至今,严明友在义务教学路上,一走又是30多年。

“我也是严老师的学生,严老师光义务教学就是30多年,我们更应该为家乡孩子们的教育做些什么。”复兴小学校长杨开武告诉记者,自己回乡建校很大程度就是受严老师的影响,在自己的影响下,师范毕业的儿子、女儿和女婿也纷纷放弃了在大城市就业的机会,选择留下支援家乡教育事业。

奉献:“他总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

无私,是记者走访时,除了义务教学之外,听到最多的关键词。

如今是镇干部的宋运动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家里条件差,夏天没衣服穿,只能穿着件满是补丁的棉外套,严老师看到后,二话不说送给自己一件卡其布的衬衫。朱湾小学音乐老师马丽娜发现,来学校后,每年的六一,严老师都会准备礼物,全校每位师生都有。

不少村民还记得:早年间,每逢节假日,严老师还会去生产队参加义务劳动,帮助干农活。“不管是挑肥上田、锄草、割麦子,还是栽秧、割稻、插山芋苗、砍高粱,遇到什么农活就干什么,也不要任何报酬。” 严明友的学生、爱迪滚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祖福回忆。

1998年长江流域的特大洪灾,严明友捐款500元;2008汶川地震,严明友捐款500元;2010年,得知学校缺少乐器,给方家花园小学和西卅店中学等贫困学校赠送7台电子琴;2011年牵头修建揭牌的东圩烈士陵园,严明友捐款2000元;2020年省书记李锦斌看望慰问的2000元,严明友全部捐出,另外自己再拿出500元,捐给朱湾小学1000元,捐给朱湾初中1500元……大家了解的还有玉树地震捐款和复兴小学学习用品捐赠等。

“他不是一天这样,是从小就是个热心肠的人,总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在大姐黄家珍眼里,严明友每次做完好事从不告诉别人,就算偶尔知道了也不许家人到处讲。

清贫:“工作向上比,生活向下比”

穿过狭长的走廊,来到定远县南大街12号。这所看起来有些破败的房子,就是严明友的住处。

大约20多平方米的房间,既是客厅,又是书房,也是卧室。一张桌子、一张床、一个柜子,外加一架电子琴和空调,是屋里仅有的大件。不太厚的被子,依旧被叠成豆腐块状。

一碗面条、一盘青菜,常常就是他的一日三餐;一身军装、一双布鞋,就是他的常年衣着。在大姐黄家珍眼里,尽管从部队转业了,弟弟依旧保持着在部队的生活习惯,生活节俭,常年穿着一身新四军时期的灰制服。

朱湾小学校长杨开武还记得,在义务教学的前十几年,严明友都是背着书包徒步往返,雨雪天就打着大黄伞、穿着胶鞋,从来没有因为个人原因耽搁孩子们的音乐课。义务教学时,中午在教室休息,严明友的午餐往往就是几个馒头、喝点白开水,从不麻烦学校,更不用学校为他准备的饭卡。

“工作要向上比,生活要向下比,要有革命乐观精神。”在严明友看来,自己一个人只要能吃饱,能有地方睡,就已经比牺牲的革命同志幸运太多了。

1月中旬,义务教学的学校陆续放寒假了,严明友再次回到了南大街12号。一旁的墙上,还贴着毛笔写的大字对联——“圣贤非寂寞,名利是烟云”。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