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向不愿意谈自己,觉得自己很平淡,没有多少可说的。这次适逢深圳海天出版社开展“阅读伴我成长”主题征文活动,油然掀起我从校园走向社会35个阅读岁月的书海微澜。
1984年7月,我毕业于安庆卫校药剂专业,一个中专生,毕业至今与海天出版社一样,走过35个阅读春秋。在我的记忆里,除了工作,阅读是我最重要的事情。我庆幸赶上了一个改革开放、国泰民安的好时代,让我们能够与时代同行,与书香为伴。
记得我刚毕业那年才19岁,总觉得人生的路很长很长。刚出校门走向社会,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又都是陌生的,迷蒙蒙,茫茫然。是年秋,我走了20多里地到肥西县三河镇拜访了我的叔祖父夏仰之——一位很有国学功底的老教师。叔祖见到我很高兴,鼓励我走自学成才之路,并循循善诱地对我说:“你这么年纪轻轻可要立志成学啊,免得荒废终生!”临行前,还给我写了一副对联——“欲无后悔唯勤学,能获前知莫羡人。”落款题“波孙存念”。 从此,这副楹联张挂我家中堂,成了我的座右铭。阅读和写作便成了我的生活常态,我由此萌生了作家梦、书家梦……自学首先遇到的是资料的缺乏,钻图书馆是我最大的乐趣。我先把庐江县城里的县图书馆、县档案馆钻个遍,然后又到庐江一中图书馆、庐江县委党校图书馆,再跑安徽省图书馆,还利用外出机会陆续到安庆、芜湖、杭州、上海、四川、南京和北京等地图书馆查阅资料。记得1989年我和爱人去合肥旅游结婚,回来时,我在合肥三孝口书店买了300多元的书籍,满满两大包,爱人笑着对我说:“你真是个书呆子。”目前家里有藏书六千余册,我每年还订阅专业报刊近10种。
自学时间完全靠“挤”。1986年我在庐江县人民医院药库上班,我以药库为家,每天看书写字一般保持在7、8个小时,礼拜天达到12个小时以上。后来在药房遇到值夜班时,每晚在空白药品包装纸袋上练习钢笔书法,坚持一定要写完100个大药袋方肯睡觉。1989年刚要结婚的时候,为了能得到一个较好的学习环境,我主动第一个到远离县医院的偏僻地方百井宿舍区居住。有了一个三间小平瓦房,其中一间辟为书房,真是高兴得很。结婚前几年我爱人在邻县一个乡镇小学教书,我残灯孤影,以书为伴,全神贯注,博览群书,真是“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灯火送流年”。这样一住就是10年,其间阅读了大量地方文史书籍,为以后著书立说打下了基础。这段时间是我自学收获最多的时期。
通过30多年的阅读写作,我先后出版著作五部,编著8部。在70余家报刊发表理论研究文章80余篇,其他文章700余篇。2016年4月我的家庭还荣获全国“书香之家”称号。回忆自己走过的阅读生活,我有一些粗浅的体会,在此与诸君分享。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完善自我
终身学习,讲的是人一生都要学习。从幼年、青少年到中老年,学习将伴随人的整个生活历程,并影响人一生的发展。学习的作用既能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搞好本职工作所必需,同时还能使人聪慧文明,使人高尚完美。因此,学习应当作为我们人生的一个永恒的状态,而其主要手段就是阅读。古代君子士大夫都是把读书作为生活常态的。学习需要有毅力,需要耐得住寂寞,需要少坐酒桌、多扒书桌,作为当下公务员尤其不容易。时有同僚相邀饭局,多数我是婉言谢绝。长期的笔耕,还需要有一个好的精神状态,更需要有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管控好自己的时间,合理分配好体能,保持长期的创作活力。同时,学习也是一种享受。读书可以养气,可以医俗,可以增智,可以怡情。西汉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读书穷理,格物致知,为的就是明心见性,立德正身。大诗人黄庭坚也有句名言“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在当今互联网时代,浅阅读风行,我们该如何适应新常态?我的体会是让学习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保持自己的阅读、研究和写作特色。不因浮云而蔽眼,不因时风而移志,不因悲喜而懈怠。
提倡学习服务于工作 学求致用
不断地探索科学的学习方法,制定具体而明确的学习计划、提高学习成效,是每一位自学者不容回避的问题。作为一名公务员,我的阅读始终把学求致用作为主要目的,追求“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保持专注,提升专业,成为专家。在加强法律知识、时政理论学习的同时,更需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如我1996年从事医疗保险管理工作,需要医药卫生知识、经济管理知识以及财务保险方面的知识。为了尽量做到不做“门外汉”,避免“瞎指挥”,我参加了安徽省委党校经济管理专业大专班和安师大中文专业研究生班的学习。通过自学和一系列继续教育学习,使我的知识结构更趋合理,对所从事的工作能得心应手。当时,为了弄懂“医疗保险”“社保基金”“统筹资金”“个人账户”等概念,我把县里的医保文件每天上班学习一遍,共学习了30多遍。我能够多方面学习医保知识,很快适应了新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实现人生文化梦想,义无反顾
从2005年开始,凭着对家乡的热爱、对历史研究的使命、对文化的自觉自信,我连续3年向组织部门要求从县社保局调到县文旅局工作,到2007年3月终于如愿以偿。我是高兴了一番,但在一般人看来,那是从“米箩”跳到“糠箩”,很傻的。但,人生要有远见,要有智慧,更要有梦想。
现在,我在文化岗位工作已经13年了,我始终坚持多阅读、多研究、多写作、多普及。我坚持利用业余时间、工作平台和政协调研,抓住重点选题、重要地区、重点人物进行走访调研和田野普查,共记录笔记30余本,拍摄图片近万张,为搜集整理合肥文化储备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处处留心皆学问。我经常利用参加学术会议之机,以文会友,不失时机地向专家学者请教。2002年凭着科普著作《药物与书画装裱》和近百篇科普文章,我获批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作为一名中国科普作协的会员,我一直十分重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的普及工作。如2009年我通过县政协提案在庐江县电视台开设《庐江人文大讲堂》,负责讲堂选题和专家邀请,并主讲《淮军名将吴长庆》(上、中、下),这是全省第一家县级举办的人文大讲堂。2012年6月10日我做客安徽人文讲坛讲授《三国名将周瑜》,我是安徽人文讲坛开办6年来第一位从县里走上讲坛的专家学者。
2013年5月,我又以政协委员来信形式建议合肥市要举办“合肥文化大讲堂”,经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于当年10月创办,我负责选题谋划、专家邀请和大部分的学术主持,现在大讲堂已经举办了52期,有力推动了合肥历史文化知识普及,2015年被评为安徽省十佳阅读推广品牌。2015年我作为合肥市阅读办日常事务负责人,对合肥市全民阅读活动积极谋划,倾力实施,全面推进,努力做一名全民阅读活动参与者、组织者和推动者。阅读推广是全民阅读工作的核心任务,也是一位作家的社会责任。去年和今年我帮扶包河区万年埠街道和常青街道开办“万年埠文化大讲堂”和“常青文化大讲堂”;今年又在负责推动“全民阅读大讲堂”和“我是阅读推广人”讲座活动,每月一场,把大讲堂模式“种”到乡镇、街道,广受基层群众好评。2016年和2017年,亚马逊中国发布年度“中国十大最爱阅读城市”,合肥市蝉联榜首。今年4月,合肥市名列全国城市阅读指数排名第八名,位列全国第一方阵,这是对我们合肥广大市民热爱读书的一份最高褒奖,也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
我坚持笔耕30多年,实现了中国作家梦。2007年12月,我的28万字《淮军名将吴长庆》出版;2010年9月,出版了31万字《三国名将周瑜》;2012年又出版了双百人物传记《杨怀远》。我自1983年投稿《人民文学》杂志,到2013年7月2日,获批成为中国作协会员,实现了中国作家梦,整整走了30年!就这样一路走来整整35周年了。通过阅读,我实现了知识结构、工作平台和人生经历的转变。我的工作从乡镇卫生院,到庐江县城的县医院、县卫生局、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和县文旅局,再由特殊人才转任到省会合肥市文旅局,实现了“三级跳”。而这不竭的动力,源于我对读书的坚持。通过自学,我拿到了三个国家级协会会员证——中国作协会员、中国书协会员、中国科普作协会员,我自诩是“开三轮车的”。我还在努力争取再给这辆“三轮车”装配一个轮子——加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实现我的学术梦想——“四轮驱动”。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生总是要有梦想的。要想成就梦想,请你阅读!要想点亮人生,请你阅读!阅读给予我至深无名的心灵启迪和源头活水的生命滋养。
最是书香能致远。让我们不忘初心,继续阅读。
(本文荣获2019年海天出版社“阅读伴我成长”征文一等奖,文章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