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代表提出的建议近九成已解决或正在落实
完善城市慢行交通设施 共享单车“宜疏不宜堵”
3上一篇 2020年1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完善城市慢行交通设施 共享单车“宜疏不宜堵”
听听两会上的委员好声音
□ 记者 祝亮
 

安徽的文旅产业如何进一步发展?共享单车怎样才能发挥最大效益?地上空间不能满足城市发展需求该怎么办?一起来听听省两会上委员们都是怎么建议的。   

建长三角景区联盟,打造世界级最佳旅游目的地

目前,相比沪苏浙,我省文旅产业发展仍然存在明显差距。2018年,苏、浙的旅游总收入分列全国第2、第5位,我省名列第13位。且我省旅游经济仍然带有明显粗放型增长特点,门票占据收入主导地位,购物、娱乐等贡献度小。2018年安徽入境和国内游客总量均高于浙江,收入却比浙江少2700多万元。2018年国内游客在沪、苏的人均消费分别是安徽的1.35倍、1.6倍。

省政协委员洪爱敏建议,搭建上海-南京-杭州-黄山的长三角国际旅游“金四角”合作平台,推进规划对接、产业互融、产品互促、市场共推、客源互送、品牌共建。依托江南文化的共通性及文化生态资源的富集性,深挖江南文化意蕴和生态优势,推进文旅融合,共同讲好“江南文化”故事。打造一批具有高品质的休闲度假旅游区和世界闻名的东方度假胜地,提升“名城、名湖、名江、名山”世界级黄金旅游线。

洪爱敏还建议,改善空间供给布局,优化游憩资源配置,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主客共享、居旅相宜的生活品质之城,打造亲和好客的目的地城市品牌。依托黄山、九华山、齐云山等名山,徽州名村名镇名街区,黄梅戏等演艺品牌,以及黄山国际旅游节暨徽文化节、九华山浴佛节等节庆,打造魅力独特的文化品牌。建设一批有重大影响力的休闲、养生、养老、商务、修学等新业态基地,如齐云山养身徒步大会、黟县山地车节、太平湖运动休闲小镇、新安江龙舟赛、乡村旅游慢养民宿等,打造定位精准的康养休闲品牌。依托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通过“旅游+创意”“旅游+科技”“旅游+养生”“旅游+演艺”等新业态,突出旅游产品地域和文化特色,打造特色鲜明的产品品牌。

同时,建立旅游演艺项目IP、景区IP、企业IP和目的地IP之间有效的联动机制,形成协调联动体系。吸纳并创造新产业要素,带动文化创意、户外运动、健康养生、休闲农业以及商贸会展等产业发展,延伸产业链、拓宽产业面,形成产业集群和规模效应,成立文化旅游产业园,推进文旅产业深度融合集群化。按照“搭建大平台、推进大合作、共创大品牌”的思路,突破地域和空间限制,构建长三角旅游一体化营销体系,联合举办特色节庆、大型赛事、国际旅行商考察、房车巡游等系列活动,推进营销产品一体化。

拖扣共享单车治标不治本,易造成资源浪费

据有关数据显示,合肥目前有各类共享单车共计43万辆,当早晚骑行高峰过后,合肥市各大热点商圈、部分地铁口等地就会被潮水一般的共享单车“围困”,这种现象不仅让城市形象蒙尘,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公共安全隐患。

为了满足合肥人民群众的切实需求、保证绿色出行,亟待解决城市共享单车管理难题。省政协委员陈飞翔建议:建立起包括政府、企业、用户等多方参与的协同治理体系,政府要在这个治理体系中发挥主导和引导作用。政府需要肯定共享单车发展对于城市交通出行的重要意义,认识到共享单车的发展“宜疏不宜堵”,完善城市慢行交通设施,目前,合肥市各区在热点区域划了不少共享单车停车区域,但无法满足需求量,且分布不够合理,利用大数据手段更加科学、合理布局共享单车停放区域,满足群众需要。

“目前拖扣共享单车虽可短期内缓解车辆乱停放问题,但治标不治本,且极易造成资源浪费。为了有效减少车辆乱停乱放现象,聘请路面协管人员迫在眉睫,故建议将车辆拖扣费用用于聘请退休人员作为协管员,在用户使用量大、易发生潮汐现象及堆积问题的点位进行疏导。同时,政府主动开展文明骑行、停放主题宣传活动。”

他还建议打造科技管理平台,实现对不同品牌共享单车的统一管理,该平台可以实时监控路面热点、控制共享单车数量、智能调度以及站点容量预警、容量预测等功能。并对共享单车企业强化事中和事后监管。明确共享单车企业应尽责任,并针对共享单车企业投放、运维的实效和违规情况,进行量化考核,建立考核打分评价机制。根据打分情况,对各共享单车企业进行动态监管。

向地下要空间打造地下街区地下城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规模不断扩张,人地矛盾日益突显,城市地上空间已不能满足新时代的城市发展需求,加强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促进空间形态的竖向优化,是破解城市土地资源紧缺的重要手段,能有效节约城市建设用地,扩大城市空间容量,对缓解城市拥堵、保护地面景观环境以及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均有重要意义。

九三学社安徽省委员会建议,我省可根据各城市的资源禀赋和生态格局,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科学划定适建区、限建区和禁建区。合肥、芜湖等大城市鼓励开发、综合利用;中小城市和生态敏感地区,坚持适度开发,集约利用。对巢湖等温泉、喀斯特地貌发育区域,严控地下空间开发规模。竖向控制遵循分层设权、分层利用,规范利用不同深度地下空间,10米内地下空间浅层鼓励社会主体开发建设,布置各种管线管廊、停车场、人行通道、商业和公建配套设施;10~30米次浅层由政府主导规划建设,优先考虑地铁和地下快速路建设;30米以下深层地下空间作为战略性预留资源,严格管控。

因地制宜,按城市定位完善功能布局,促进地下空间与城市整体同步发展,地下空间利用需要与地面建设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增强地下空间之间及地下空间与地面建设之间有机联系。实现城市立体综合开发,促进地下空间更深层次的利用,由地下综合体,逐步建成地下街和地下城。结合城市更新,促进配套设施地下化。充分利用人防设施等闲置地下空间,人防设施注重平战结合利用,以发挥更大效益。鼓励相邻地块沟通合作,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形成集聚效应。

结合城市防灾减灾和生态环境保护布局,审慎占用绿地和水域的地下空间,留足渗水空间,涵养地下水源,减少对自然生态和人居环境的负面影响。把地下空间纳入城市防灾系统,配置应急避难设施,地下空间开发建设的地下排水、供电、通风、通信等工程设计,必须兼顾灾时保障,全面提高城市地下空间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