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合作产业园屡上新台阶 安徽开发区对外开放迈入新时代
2020年1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国际合作产业园屡上新台阶 安徽开发区对外开放迈入新时代

 

2019年12月24日,安徽中德(濉溪)国际合作铝基产业园揭牌,园区将以铝基产业为主导,重点聚焦铝产业的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濉溪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濉溪经济开发区将按照“德国理念、德国标准、德国元素、德国技术”,规划2平方公里用于建设安徽中德(濉溪)国际合作铝基产业园。

这距离2016年底,安徽省商务厅批复同意在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筹建中德合作智慧产业园已有三年时间。

近年来,安徽省商务厅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对外开放的工作部署,把扩大对外开放落到实处,结合党中央、国务院相关文件和省政府关于建设国际合作产业园、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要求,推动国际合作产业园落地。目前,全省已有多个开发区在积极筹建国际合作产业园,在建设美好安徽征途上砥砺奋进。            □ 记者 赵汗青 图片由开发区提供

对标国际标准 打造对外开放重要平台

安徽省商务厅处长卢宏世告诉记者,省商务厅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国际合作产业园、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要求,着力建设一批开放程度高、产业结构优、研发功能强的国际合作产业园,把开发区打造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

——2018年,省商务厅印发《安徽省国际合作产业园评定管理办法》,指导全省开发区积极创建国际合作产业园,由省商务厅牵头负责指导全省国际合作产业园的筹建、培育、建设、考核等工作,并给予国际合作产业园相关政策支持。

——2019年,省商务厅加快推进国际合作园区建设。批复设立安徽中德(合肥)国际合作智慧产业园、安徽中德(芜湖)国际合作智能制造生态产业园,批复宁国经开区建设安徽中德(宁国)国际合作智能制造产业园、濉溪经开区建设安徽中德(濉溪)国际合作铝基产业园;召开国际合作示范园区对接会,加大对国际合作园区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与联合国工发组织上海投资促进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2020年,安徽省商务厅将加快建设国际合作产业园,以创建国际合作产业园为重点、打造开发区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加快国际合作产业园培育建设,加大对开发区境外招商工作支持力度,吸引更多外资项目入驻国际合作产业园,提升开发区利用外资质量水平。

以安徽中德(濉溪)国际合作铝基产业园为例,安徽濉溪经开区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园区已形成三大主导产业——华中天力、美信铝业、富士特铝业等为代表的铝基新材料产业,以广博机电、矿山机器、高罗装备等为代表的机电装备制造产业,以理士电源、新品源电池技术、鸿源煤化等为代表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依托铝产业发展规划、促进政策和产业基础,年各类铝基高端金属材料铝材加工能力达70万吨。

濉溪经开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李端新表示,建设中德合作产业园将有利于濉溪经济开发区优化开发区形态和布局,通过与德国“工业4.0”的高效对接,优化产业结构,着力破解制约新兴工业化发展的瓶颈性障碍和难题,补齐开放型经济发展短板,促进开发区产业进一步转型升级。

中德(濉溪)国际合作铝基产业园是近年来安徽省商务厅推动国际合作产业升级,扩大对外开放的缩影。

国际合作交流发力 高端制造产业持续“上马”

说起国际合作产业园,不得不提到中德(合肥)智慧产业园。

作为省内首家获批的国际合作产业园,中德(合肥)智慧产业园规划建设“一基地一园一区”的空间载体(“1+1+1”布局),即南区建设中德教育示范基地、中德智慧新能源汽车产业园,重点建设中德教育合作、新能源汽车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北区在空港经济示范区建设中德智慧产业园核心区。

2019年世界制造业大会期间,与国际主流同步的10纳米级第一代8Gb DDR4产品发布引起广泛关注,“合肥长鑫集成电路制造基地”成功签约并落地中德智慧产业园,包括长鑫项目、空港集成电路配套产业园、空港国际小镇在内,总投资超过2200亿元。这标志着未来以长鑫项目为核心的国家存储产业基地、世界一流的存储产业集群落地产业园。

据合肥经开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多年合作共建,中德智慧产业园各个项目持续落地,交流活动如火如荼:

——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全面启动建设,对德合作项目快速推进,中德青年学生创业孵化中心投入使用,入驻创业项目团队达到22个;

——中德校企协同创新中心生物3D打印、工业4.0促进中心等6个项目入驻,其中工业4.0促进中心(安徽省先进制造业中心)与弗劳恩霍夫研究院签署合作协议,物流4.0实验室已经安装完毕;

——人才交流持续,获得安徽省委组织部、省外国专家局“安徽省对德引智项目管理办公室”项目,获得合肥市外专局“海外人才工作站”授牌;

——对德交流活动不断,召开中德(安徽)合作投资论坛、中德(安徽)产业合作圆桌会,在德国成功主办了第十二届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讨会议;

——中德智慧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成果凸显,由中德两国总理在合肥考察时为江淮和大众牵线搭桥江淮-大众新能源汽车项目,是安徽省先进制造业发展“一号工程”,达产后形成年产50万辆新能源汽车能力。目前江淮大众项目研发中心一期已开工,同步工程中心、整车电路及整车维修车间、能源中心等正在有序推进,首款车思皓E20X已于2019年9月28日正式对外销售。

下一步,中德(合肥)智慧产业园将集中在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智能制造、高端装备产业等高端制造板块发力。

找准战略定位 助推皖北经济高质量发展

建设国际合作产业园工作千头万绪,只有找准战略定位,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谋求立足壮大。

“我们的战略定位非常清晰,即建设以铝基产业为主导产业、科技创新和生产制造并重、彰显皖北对外开放排头兵作用的中德合作园。”李端新表示。

在对外开放、创新驱动两大发展战略指导下,在铝基新材料基地成功列入国家火炬濉溪铝基复合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安徽省第二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的基础上,中德合作园将按照“德国理念、德国标准、德国元素、德国技术”积极规划建设,重点聚焦铝基相关的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打造凸显国际合作优势的产业集群发展新高地,发展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助推园区乃至整个皖北经济高质量发展。

自加快皖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皖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进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的新阶段。

濉溪经开区精心谋划,从规划-组织架构-资金-政策保障方面均进行完备体系规划。按照规划,中德合作园将形成“一心、二轴、三片区”的结构布局。

“一心”:即集园区管理职能、相关会计、法律、咨询等专业咨询服务机构和涵盖德国特色餐馆、咖啡馆、体育馆、健身房等配套服务机构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

“二轴”:即两个景观轴,一个文化轴和一个生态轴。东西向的文化轴以中德友好合作历史和现状、德国风土人情介绍为主,作为中德文化交流展示区域;南北向的生态轴将主要栽种独具特色的林荫道景观,并使用园区中水进行树木、绿地灌溉,坚持绿化和环保并重。

“三片区”:即三个功能片区,分别为一个铝基产业生产区、一个科研机构集聚区和一个物流仓储区,为生产制造、研发试验和物流存储及运转区域。

为统筹推进濉溪经济开发区与德国经贸合作,濉溪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决定成立安徽中德(濉溪)国际合作铝基产业园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李端新担任组长,开发区10个部门联动。

在政策保障方面,淮北市、濉溪县、濉溪经济开发区出台的一系列扶持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政策,对中德合作园的内外资企业均适用,并且为吸引更多德国及欧洲企业落户,随着中德合作园建设工作的推进,还将配套制定更多针对德国及其他外资企业的优惠政策,给予最大力度的政策支持。

为保障资金充足,濉溪经开区拿出了真金白银。目前,开发区已初步拟定投资数十亿元,支持中德合作园的创建实施工作。濉溪县政府设立了专门的铝基产业发展基金,用于支持铝基产业发展,激励铝产业领域中的优秀人才。加大招才引智力度,落实各项激励政策,在所得税奖励、住房安置、创业奖励、配偶工作、子女教育等方面出台更具吸引力的政策,强化科技研发、创业融资等服务配套,完善住房、教育等生活保障,吸引国内外一流铝基高端金属材料人才集聚濉溪,发挥人才的带动和示范效应。

预计到2025年末,中德合作园将打造集生产制造、科技创新、智慧运营、文化交流等为一体的国际合作产业园、铝基产业集聚区和转型发展示范区。

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六项保障措施提供强力支撑

位于合肥北大门的长丰(双凤)经开区,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已形成节能环保、先进制造、生物医药、食品及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主导产业,集聚了鸿路集团、伊利集团、万和集团、荣事达集团、南山集团、恒大江海、京东集团、苏宁云商、万达集团等知名企业,在依托扎实稳固产业基础,已积极筹备中日国际合作产业园,向更高质量发展迈进。

记者从长丰(双凤)经开区了解到,园区已制定中日国际合作产业园区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从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等多个领域提供支持和引导,保障和促进产业园的开发建设工作顺利开展。鼓励依托社会资本和园区内龙头企业投资建设或参与运营产业园,推动招商引资由管委会主导向“管委会+市场”机制转变。

园区已确定中日国际合作产业园六项保障措施,制定了组织、政策、资金、人才、创新和招商六项保障措施,为产业园发展提供强力政策支撑。

组织上,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产业园前期规划、建设、招商引资等,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政策上,产业园享受各级已出台的扶持经济和产业发展政策,长丰县和双风经开区还将陆续制定优惠政策;资金上,由开发区投入相关资金支持产业园建设,同时拓展融资渠道,鼓励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加强对外资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争取中国进出口银行安徽省分行向省内开发区及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等扶持资金;人才上,落实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打造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育模式,保障职业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上,聚焦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开发创新平台;招商上,加大长三角、珠三角等日资企业集中的重点区域招商,组织开展日资项目交流专题活动,积极利用中日商会、协会及外资企业代表等第三方平台。

据了解,长丰(双凤)经开区已制订中日国际合作产业园建设产业规划。国际合作产业园按照“一镇、两区、多元”格局,形成富有日本元素、吸收日式理念、汇聚日本企业、引入日本技术的特色产业园区,重点布局工业产业、日本特色小镇、科技研发和生态生活等板块,打造宜居宜业的新型多功能产城共融园区。

长丰(双凤)经开区将借鉴日本城市和生活庭院建筑理念,对标国内现有中日合作园区的建筑风格和特色,按照“国际质量、日本特色”的综合要求进行建设。基于发展现状及未来规划,中日产业园以装备制造和食品及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智能装备制造领城、高端节能环保装备领域,整合食品及农副产品深加工全产业链。

长丰(双凤)经开区负责人告诉记者,长丰(双凤)经开区现已成为合肥北部产业新高地,面对新时代、新使命、新目标,创建国际合作产业园是长丰(双凤)经开区战略性选择,是实施对外开放的重要实践,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依托。

从全国级到世界级 新跨越更要开放创新

安徽太和县,国内著名医药集散中心。

20世纪90年代,太和千家万户开始贩药卖药,逐步建成全国重要的医药集散市场。时至今日,太和医药市场已与全国5000多个医药厂家有业务来往,销售6万多种药品,成为全国医药商业的“晴雨表”。

太和县政府也因此打造“医药高地”品牌,太和经开区创建太和(中印)国际医药合作示范产业园,目标则是要打造世界级仿制药产业集群。

在中印医药合作中,太和药企不仅仅是产业转移的承接方,更是合作模式的设计方、药品品种的选择方、行业资源的整合方。

太和经开区负责人说,中印合作以提升本土医药企业国际化水平,在学习借鉴印度药企管理体系、质量监控体系和国际化经营理念基础上,充分利用印度知名医药企业国际化营销渠道,帮助本土企业打开国际医药市场,加快国际化步伐。同时满足国内药品短缺、特殊病人等需求,大力引进品种、引进技术、引进投资、引进人才等,提升仿制药供给质量,解决用药贵和用药滞后的问题。

太和经开区已构建“省、市、县”三级联动组织保障体系,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明确任务责任分工,制定重点任务分解表及制定年度工作目标计划,建立评价考核机制。

打造国际产业集群,核心是提升药企技术开发能力和创新服务能力,加快仿制药发展。

太和经开区以“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术技能人才”多元化的人才支撑体系,创建“核心技术、共性技术、创新服务”全链条的产业创新体系,构建“首仿药、高端制剂、特殊剂型、特殊人群用药”全方位的高端仿制药产业体系,除了引进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骨干企业外,还要把相关企业组织起来,加快突破制约行业发展的共性技术,为企业提供创新性服务。

记者从太和经开区了解到,目前,由印方全程参与的产业园总体规划编制已初步完成,将打造“中国医药产业国际化合作示范区、国际医药制造技术转移平台、创新药孵化基地及产城融合示范区”四位一体的国际化样板。下一步,推进设立产业发展基金,督促加快共享平台建设。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