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专制社会,帝王们对于功臣可以说是既爱又忌。一方面,他们需要功臣们出生入死,浴血奋战,为打下江山或者保卫江山建功立业;另一方面,又忌惮功臣们智慧过人,才能出众,威望过高,不知哪一天就会“皇袍加身”,真是爱恨交织!在这样一种矛盾的心态下,功臣们如果不知自抑、收敛,居功自傲,四处扬功,通常是没有好下场的。
东汉末年,皇权已失去对全国控制,混乱中各路诸侯纷纷登场,其中,袁绍是争夺天下的有力竞争者。他手下有个谋士叫许攸,也算得上是个足智多谋的人,但此君生性贪婪,在袁绍阵营过得并不开心,心中的欲望也得不到满足。当袁绍与曹操在官渡展开决战之时,他与其他谋士屡献计策不被采纳,认为袁绍听不进忠言,最后必然失败。于是,就转投了曹操阵营,并将袁绍储粮密地告诉了曹操,并向曹操献计进行秘密偷袭。曹操正是采纳了许攸的建议,一举将袁绍粮仓捣毁,迫使袁绍阵营军心动摇,不战自乱,取得了官渡之战的决定性胜利。平心而论,许攸为曹操取得官渡之战胜利,是立了大功的。正因为如此,许攸从此就开始膨胀了。不仅四处扬功,满大街嚷嚷,还当着众官员的面戏耍曹操,甚至于直呼曹操小名——阿瞒。他还不止一次地当着众人面说曹操,“不是我许攸,你怎能取得冀州之地!”曹操开始是宽容许攸的,认为许攸毕竟为自己立了大功,应该善待,否则,别人会说你忘恩负义。后来,许攸越发骄狂,不知收敛。一次,他与众人跟随曹操经过邺城东门(此处过去为袁绍所有),他又当众扬功:“不是我许攸,他姓曹的有什么资格出入此门!”曹操手下人看不下去了,便向曹操打了“小报告”,曹操积怒已久,不再宽容,盛怒之下杀了许攸。许攸为他四处扬功付出了生命代价!
人类有一个最大的弱点,就是前车之覆,后车不鉴!以至于后人屡犯同一个性质的错误。南朝陈朝武帝陈霸先有一位得力部下叫侯安都,此人文武兼备,勇猛善战,足智多谋,为陈霸先坐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陈霸先去世之后,他力挺屡立战功的陈霸先之侄,临川王陈蒨为帝,为陈帝国建立与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陈文帝陈蒨登上大位后,十分感谢和倚重侯安都,拜将封侯,威压群臣。
因为功高盖世,就容易忘乎所以。有功于陈文帝,便在文帝面前很放肆,既不遵臣礼,酒酣失态,又不守宫规,为救火灾,不经允许,便带兵闯入宫内。更不能让陈文帝容忍的是,竟然当百官的面问陈文帝:“现在当皇帝比当年当临川王的感觉如何?”陈文帝反感不作答,他仍不知趣地再三追问,迫使陈文帝冷冷地回答:“我有今日,虽说是天命,但也是你的功劳。”侯安都每每得寸进尺,陈文帝都一再容忍。有一次,侯安都居然坐上“御座”,让众宾为他举杯上寿,陈文帝终于忍无可忍,寻机下令“赐死”。又一位扬功者,倒在自己的功劳簿上,真不知是臣的不幸,还是帝的不幸!
古往今来,扬功者屡屡不绝。不仅古代帝王身边有,现代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也屡见不鲜。你的工作周围,是否会发现总有那么一种人,为单位做了点事,为领导帮了点忙,为同事解了点困,为工作尽了一些责,便沾沾自喜,四处扬功,惟恐别人不知道,抹煞了他的功劳。但凡这类人,既不受领导的待见,也不招同事们的喜欢,生活和工作必然事事不顺,甚至危机四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