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 转型升级 打响“华东药都”品牌
2019年12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专访“准国家级”经开区——太和经开区“掌舵人”赵伟:
改革创新 转型升级 打响“华东药都”品牌

□ 曾梅 李伟山/文 图片由开发区提供
 

近年来,太和经开区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争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目标,始终聚焦实体产业,做优做强主导产业,不断夯实特色经济,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园区转型升级步入快车道,是名副其实的“华东药都”。

如今,太和经济开发区已经成功进入国家级经开区培育期队伍,成为真正的“准国家级”经开区。近日,星报记者专访“准国家级”经开区“掌舵人”——安徽太和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赵伟。

太和经开区具有五大优势

记者:太和经开区是安徽省产业集聚度较高、规模体量较大、产业链比较齐全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2015年被安徽省确定为全省首批14个战新基地之一。主要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赵伟:太和经开区主要有五大优势,即产业基础、平台支撑、市场优势、创新驱动、政策支持。

首先是有产业基础。太和经开区现有“四上”企业400家,规上企业270家,高新技术企业41家。目前,以生物医药为主导,发艺文化、筛网滤布、绿色新能源三大特色产业竞相迸发的产业格局愈加鲜明、根基愈发牢固、规模不断壮大。其中,现代医药基地位居安徽省三大医药基地之首、年内有望获批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艺文化产业基地是全国四大发制品基地之一,全国最大的发制品原料集散地;筛网滤布产业品种齐全、全国闻名;绿色新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引入了超威集团、天能集团、理士国际三大上市公司。

其次有平台支撑。经开区着力打造全国高端“医药原料+制剂”产业基地,获批国家火炬安徽太和医药高端制剂特色产业基地,已建成30余万平方米的中科医药创新基地、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园、精准医学中心、医药健康谷、高端制剂特色基地、生物岛等孵化器和人才公寓。规划面积4.14平方公里的高端医药原料生产基地,完成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投产运营化学原料药企业7家。围绕印度仿制药品引进工作,打造一个国际技术转化中心、一个国际药品注册申报服务平台和一个药品临床试验服务平台。

市场是太和经开区最显著的优势之一。太和医药市场拥有亚洲最大的医药仓储基地(40万平方米),全国有5000家药厂、6万多个药品品规驻场销售,平均日交易额1亿元以上。终端覆盖全国1.5万家县级以上医院、2万家连锁药店,已成为全国医药商业的“晴雨表”,有“买全国、卖全国”之美誉。安徽华源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连续多年保持全国单体销售额第一。华源医药物流园建立了立足苏鲁豫皖、覆盖全国的现代化物流网络,2018年获批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全国电子商务示范企业。

当然,创新驱动也是一大亮点。太和经开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1家、博士后工作站5个、省级以上研发平台21家。引进高端人才团队30余个、共享诺贝尔奖得主专家3人;国家、省“千人计划”专家7人。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中科大、中科院、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复旦大学等高校及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共建,有力地增强了开发区的研发创新能力。

近年来,太和县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扶持医药企业发展。逐步探索了一套融合科研成果和产业资本的机制,投资环境显著改善。

加速转型创新 聚焦产城融合

记者:如何让这些优势真正运用起来,太和经开区采取了哪些做法?

赵伟:首先是加速产业集聚,促进创新发展。开发区聚焦主导产业特别是首位产业,强化龙头企业带动,强化补链型招商,推动有条件的生产基地向研发基地、总部基地转变,吸引上下游配套产业向园区集聚。

同时,立足国际视野,促进开放发展。开发区以“一带一路”倡议和健康中国战略为指导,加强与印度医药领域合作,高规格建设中印医药合作示范产业园,目前,产业园总体规划编制已初步完成。规划面积22平方公里,包括高端原料药加工区、高端制剂加工区、先进制造区、物流及其他用地。产业园依托太和医药产业链整合能力、国际研发合作能力、医药流通能力三大国际化优势,以高端仿制药为突破,以高附加值的医药产业集群为特色,打造“中国医药产业国际化合作示范区、国际医药制造技术转移平台、创新药孵化基地及产城融合示范区”四位一体的国际化样板。

经开区坚持规划引领,优化产业布局。编制了40平方公里的开发区总体规划,完善了12平方公里的现代医药产业基地、10平方公里的绿色新能源产业规划、8平方公里的发艺文化产业园等专项规划。尤其是着重打造总体规划面积22平方公里,核心启动区12.3平方公里的中印医药合作示范产业园。在发展过程中,聚焦产城融合、二三并举,实施一批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重点项目,努力扩大有效投资。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促承载,完善路网框架,基本形成了“一核两区”的空间格局。

紧抓“五大行动” 争创“国家级”

记者:作为距离国家级经开区只有一步之遥的“准国家级”经开区,太和经开区下一步的动作也是不少企业关注的焦点。接下来,太和经开区还有哪些新规划、新动作?

赵伟:接下来,太和经开区会紧抓“五大行动”,即“建链补链强链”行动、“大项目好项目”培育行动、“企业培大育强”行动、“园区能级提升”行动,以及“人才归巢创业”行动。

一方面对龙头企业实力强、产业基础好、辐射作用大的生物制药、化学制药等优势领域,实施“强链”行动,进一步做优配套、做大规模、做强品牌对处于成长阶段且产业基础较好,对竞争力和辐射力还有待提升的现代中药、医疗器械等领域,实施“补链”行动,打造形成主业突出、配套齐全的产业链条,积极吸引同类企业集聚。

另一方面,经开区加大力度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加快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关键设备和先进材料,提升生产效率和效益。强力推进安徽贝克药业等一批龙头企业上市融资,组织开展上市辅导和培训,引导企业完善内部治理机制,强化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意识。

为实现园区能级提升,认真筛选优势项目,建立滚动更新的生物医药项目储备库,努力争取国家政策资源和重大项目。以品牌输出、合作共建等方式开展产业合作,提升太和开发区的品牌形象和软实力。

园区发展,人才是关键,太和经开区将继续实施“人才归巢创业”行动。开辟创业绿色通道,设立“归巢创业”服务专门窗口,为“归巢创业”人才办理征地、拆迁、三通、办证办照、融资、子女入学等提供便利条件。对带项目、带技术、带团队“归巢创业”的太和籍优秀人才,在土地流转、技术支持、项目立项、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特殊的优惠政策。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