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安徽,风景如诗如画,发展如火如荼。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在历届安徽省委、省政府的团结带领下,安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创新、真抓实干,实现了从“百废待兴”到“百业兴旺”、从“传统农业大省”到“新兴工业大省”、从“创新追赶”到“创新引领”的历史性变革。
在“芯屏器合”中高质量飞驰
近年来,安徽坚持下好创新“先手棋”,着力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例如,突出原始创新,把握科技竞争主动权。在量子领域,涌现出全球首颗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全球首台光量子计算机、全球首条量子保密通信网络“京沪干线”等一批“安徽首创”重大成果;在能源领域,合肥科学岛上创建的“人造小太阳”,2018年首次实现了等离子体电子温度达到1亿度的稳定运行,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提升“大装置”,依托中国科大、中科院合肥物质院等“国字号”科研院所,建成同步辐射光源、全超导托卡马克、稳态强磁场,形成以合肥为中心、服务全国的大科学装置集群。突破“卡脖子”,围绕动态存储芯片、智能语音、超薄玻璃、工业机器人伺服器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施科技创新“攻尖”计划,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
在产业创新方面,协同推进新兴产业集群集聚,构建“芯屏器合”体系,积极发展24个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培育形成电子信息、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五大新兴产业,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达5400多家。
“芯屏器合”体系,所谓“芯”,指芯片产业,合肥集聚了包括长鑫存储在内的186家集成电路企业;所谓“屏”,指新型显示产业,合肥是集6代线、8.5代线、10.5代线于一身的世界最大平板显示基地,京东方10.5代线实现满产、良率超90%,在65英寸、75英寸市场全球出货量排名第一,安徽在新型显示产业已经实现了“从沙子到整机”全产业链布局;所谓“器”,指装备制造及工业机器人产业,六轴机器人产量安徽居全国第1位;所谓“合”,指人工智能和制造业融合,科大讯飞智能语音技术让机器像人一样能听会说。
用“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
安徽的“徽”字,上下是山水,左右是人文。高质量发展,保护好生态环境是题中应有之义。
芜湖作为长江中下游的节点城市,是长三角区域重要的生态屏障,保护一江清水向东流是义不容辞的责任。2017年以来,芜湖市下大力气对十里江湾及上下游200多个非法码头、修造船厂、非法砂点进行拆除清场,清理垃圾1800余吨,拖离拆解船只120余条,释放长江干流岸线近30公里,腾出滩涂陆域面积6000亩。
如今在十里江湾公园,可以看到一个恢复自然生态江滩风貌的示范林地、一个展现芜湖长江文化的生态长廊、一个现代化滨江大城市的精致繁华。
企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绿”为底色。记者在芜湖产业创新馆看到,很多企业都很注重环保,坚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就拿芜湖水泥行业龙头企业海螺集团来说,废石、矿渣、粉煤灰等工业废弃物,经过其技术研发和处理,都成了水泥生产的原材料,不仅节约了成本,也有效解决了危险废弃物处置麻烦、污染环境的难题。
保护环境还要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记者在黄山市潜口村“生态美超市”采访了解到,在当地,垃圾可以兑换积分,换取油、盐、酱、醋、牙膏、洗衣粉等物品。2018年9月,为进一步提高农村群众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增强大家垃圾分类处理意识,着力解决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潜口镇在所辖6个行政村全面建成生态美超市并对外运营。
生态环境与发展质量是“水涨船高”的关系,一组数据更为直观:去年全省生产总值首次突破3万亿元,单位GDP能耗下降5.4%,PM2.5年均浓度同比下降12.5%,优良天数比例同比提高4.3个百分点……从安徽去年交出的“成绩单”看,经济运行与生态环境实现了“齐头并进”,可谓是用“绿水青山”换来了“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