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时间,小区大树变成了这样,太气人了!”近日,有市民向记者反映,小区的树木几天时间就被砍成了“光杆儿”,对此有居民感到心痛、可惜。记者走访后发现,修剪树木虽然是物管职责的一部分,但是为何常常引发业主们的不满?原因主要在于对于修剪的程度和流程,业主和物管之间存在分歧。(11月11日《成都商报》)
对于修剪的程度和流程,业主和物管之间存在分歧。然而,这或许只是表面上的原因,毕竟基于修剪适度的常识,这样的分歧也不至于大到离谱。
从修剪的行为来看,树木变成“光杆儿”,谁是受益者?毫无疑问是物管,这些树木想要恢复到修剪前的状态,怎么着也要十年八年的,这是不是“八年不修剪,修剪管八年”的一劳永逸呢?既节约了修剪成本,还减少了绿化管理的频次,岂不是“懒政”的自我满足。
小区树木怎么修剪,城市并非没有规范,如成都市出台的《成都市住宅小区绿化管理规定》明确,住宅小区绿化应当保证建筑安全,坚持景观、生态、安全统一协调的原则,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通行等因素,能修剪的,不移植;能移植的,不砍伐。事实上,即便没有规范,也自有基本常识支配,可以在“有度”认知的范围内调节。
问题是,小区树木修剪的规范或者说是基本的原则,能够得到严格的遵循,而不是“两张皮”。目前,小区绿化的管理基本上是“谁的孩子谁家抱”,最终都成了物业的责任,对应的管护很可能就是一本经济账,不免受到利益的掣肘。
对此,公共管理不能简单放任了之,必要的监督与管理不能缺少,一方面立法予以明确限制,并加强日常的执法,守住底线,防范物管任性;另一方面则是需要将小区绿化管护纳入到城市绿化管理中统筹安排,完善服务机制,引导通过协议采购等方式,由专业的管护企业负责若干个小区,提供专业而常态的服务,提高管护专业化的水平,把管理寓于服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