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教你写作文
作文一直困惑着学生,也困惑着语文教师,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如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 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教体局教研室王一枝根据多年经验,整理出满满的干货,供学生参考。
养成积累素材的好习惯
人们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如果没有对大量素材积累的过程就不可能写出优秀的作文,“素材”指的是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搜集到的、未经整理加工的、感性的、分散的原始材料,这些材料并不能都写入文章之中。但是,这种生活“素材”,如果经过作者的集中、提炼、加工和改造,并写入作品之后,即成为“题材”了。“积累”指为了将来发展的需要,逐渐聚集起有用的东西,使之慢慢增长,完善。“素材积累”是指为了自己写作的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对现实生活中搜集到的语言、技巧等方面逐渐聚集起有用的东西,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完善。因此了解素材积累的现状,然后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指导,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认为学生在作文素材积累上存在多种问题,具体表现在:积累的途径与方法不够明确,如何积累素材,哪些属于作文写作的素材,如何积累,如何形成正确积累的习惯等,这些问题都是学生不够明确的问题,正因为不够明确,导致他们在实际生活与阅读中浪费了很多积累素材的机会。
“生活中不是没有美的存在,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丹这句话应用于学生最为恰当。积累什么,哪些才是有用的,这些问题也是学生不能明确的问题,艰辛的生活以及独特的内心感受往往是最能打动别人的素材;素材积累与写作运用之间的联系不够明确,如何将自己的素材积累形成具体的文字,如何将生活的点滴转化作文中的细节等这些方面的技巧学生也不够明确。依据所发现的问题,我们认为针对学生作文的现状宜采取以下几点策略:
1.对素材进行有效的语言积累。为美化学生的写作语言,教师应有目的地对学生阅读的素材进行有效的语言积累,应涵盖优美和精炼的词、句、段等;2.积累素材中感人的情景。所谓情景是指课堂教学的素材中能够打动自己的特定场景,包括事物与景物;3.能够积累与运用素材中不同的艺术手法。所谓艺术技巧包括素材中精美的结构,谋篇布局的艺术手法,如对比象征等。通过学习进而为运用奠定基础;4.积累是为了运用,为了有效运用自己积累的素材,学生需对积累的材料进行模仿。根据对已知素材的积累,学生要学会在实际作文进行操作,初级阶段应当关注模仿形式循序渐进进行,例如:针对语言的积累,学生可以模仿简单的句、段,最后为篇;5.针对素材中精美结构的运用,学生可以模仿“一事一议”“片段小标题”等浅易精美的结构形式;6.针对素材中艺术手法的运用,学生可以先用一段话进行简单的运用,然后由浅入深进行篇章的运用。
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即用自己的经历来感悟事例,细化过程,留下印象,体验到的东西使得学生感到真实,并在大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从而得出新的体会。体验过程是通过别人的经历融入自己的生活实践,然后形成新的经历。教师指导学生方法如下:教师搜集别人熟知的古人名贤事例及作品。比如苏轼的人生经历及作品。教师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展示,可提示学生动用自己的生活经历体验名人内心的发展过程及思想形成过程,形成新的素材。当然作品可以是多方面的,也可以是优秀学生的作品。在体验别人作品及形成的过程,从而形成新的素材,针对新的素材,学生能够围绕不同的作文主题进行“化用”。所谓“化用”是指在作文实践中根据命题的要求,对体验过的素材进行加工、组织,从而形成新的作文素材,特别强调在化用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充分的体验。如针对体验的事例,学生进行作文的训练,教师可以提供写作的主题,比如针对苏轼作品,可以应用于“挫折”“坚持”“乐观”等主题的作文中;学生围绕主题,对苏轼的例子进行体验,细致体验苏轼的思想形成过程,然后行文;最后引导学生按照中考常考的类型进行素材归类。
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发现”是人类对于自我的内在、具体性的自然及其整体的认识,为学生能够对已知的生活素材进行挖掘,搜索。实际操作中,教师根对学生的生活进行充分的挖掘,争取发现生活中利于写作的素材。如,围绕作文的主题,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素材,提示学生从生活的细节中进行发现,尤其要强调生活的细节,可依据前两个阶段的形式让学生深入生活的细节中去;围绕选定的细节,深入体验其形成的过程,融入自我的情感,发现生活素材中的亮点、动情点等。依据个人或他人经历的挖掘整理。由于学生活动的圈子较小,谈不上丰富的人生经历,但只要注意挖掘自己接触过的社会、接触过的人,参加过的各种活动,以及听到和看到的他人“故事性”较强的经历,用心采集生活中闪光的珍珠,摄取有典型意义的特写镜头,并用心去感受去思考去整理,同样能写出好文章来。
作文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为达到这个目标,在作文指导中,教师根据学生发现的生活素材,按照以前积累的素材的写作形式进行作文的创新。在发现的基础上,学生进行作文的创新,可依据积累的语言、结构、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对素材进行加工,围绕真情实感的原则,学生筛选材料,化成自己的文章。
注重文章立意新颖深远
千古文章意为先,立意好,文章才能写得好。但是在实际写作中,立意却出现以下问题:
1.立意陈旧,人云亦云。在确定文章写作的中心时,很多学生习惯上从自己读过听过的文章入手,从而导致别人说什么自己就说什么这样的现象,立意陈旧。例如:一个上了一天班的女人,晚上回到家,给自己刚满四岁的小孩洗脚,然后,转身到母亲房间(或婆婆房间)给老人洗脚,她的小孩看见了这一幕,就用尽他全身的小力气也端了一盆水,并晃晃悠悠地走到母亲面前,说:“妈妈,洗脚……”看了这个广告,你有什么感受?请你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叙见闻、经历,谈谈体验,发表议论,抒发情感……
在这篇材料作文中,90%的学生都选择应该学会感恩父母为中心,导致千篇一律的现象。
2.立意肤浅,浅尝辄止。学生有时不去深挖材料或作文题目的内涵,仅仅是问题的表面现象,导致写出来的文章较为肤浅。同样是上面的材料作文,学生应该深挖材料中爱的联系,从母亲关爱自己的母亲,孩子关爱自己的母亲,从中归纳出爱是可以传递的这个哲理,或者身教重于言教这个道理,立意就显得深刻了。
3.立意低俗,思想消极。随着学生对外界信息接触的渠道多元化,而他们又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对社会的认识往往以偏概全,导致立意时容易产生一些消极的观点。例如有篇半命题作文“赢在——”在补全题目时,有学生选择“赢在自卑”“赢在金钱”,从题目看文章的立意较为消极。
4.立意散乱,中心过多。学生作文,往往有时间和字数的限制,篇幅短小,因此要求学生集中笔墨写一件事情,不能求全。可事实上,学生作文时往往过多确定中心,从而使中心不够明确,或中心不够突出。例如:在命题作文“我们的心近了”写作中,很多学生选“我和父母”“我和老师”“我和同学”的心近了,事实上这样写文章就出现了三个中心,每个中心都要进行深入的阐释,这一点显然做不到,因此很多学生作文的中心不够明确。教师要指导学生在作文立意时放开思想,多往更深层次上去思考,挖掘出深刻的内涵来,成功写作的关键在于你如何写出这些表面事件的内涵,因为你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你对事件的态度和想法。如果这些态度和想法过于浅显,或是不够成熟,那这样的文章是不能激起别人的思想浪花的。针对以上的问题,我们认为在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作文立意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训练学生立意的意识、立意的层次从而提高学生立意的水平。
对学生的立意指导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要有立意的意识。实际作文中,学生缺乏立意的意识,甚至于没有立意就贸然下笔,写出来的文章中心不明确,或者中心混乱。因此指导学生首先立意的意识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所在。只有确定了文章的中心,然后才能围绕中心进行文字的筛选;2.明确立意的要求及层次。立意的要求是:准确、集中,这是一篇作文最简单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应提升出更高的层次要求:深刻、新颖。要求看似简单,但在教学应用中还有很多的困难。学生不知道如何立意,拿到作文题目以后,不知道干什么,只是根据以往的写作经验,脑海中看有没有类似的文章,然后根据印象进行写作。整个文章的过程中没有立意的过程,很多学生很茫然。
具体要求如下:立意正确是指立意要合乎题目的要求,要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文章表达出来的观点和感情要健康、积极向上。这是写好作文的基本要求,也是评价文章的重要标准。一般来说,作文的立意要与国家所倡导的公德一致,要与当前的时代精神一致;立意要深刻、新颖。立意深刻是指能深入思考事物蕴含的道理,这就要求我们能透过现象去挖掘其本质,思考对人生、社会有意义和有价值的内容。思考的深入需要我们对眼前的事物作仔细深入的分析,找到事物的内在联系,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一般来说,中考作文以记叙文为主,而记叙文的深刻来自于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与感悟。立意新颖是指能发散思维,与时代紧密相连。考场作文不论以何种形式出现,都会给考生以思维驰骋的余地,我们可从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方向思考,得出新颖的观点,创造与众不同的立意。
(合肥市包河区教体局教研室 王一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