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是个好东西,有多种吃法。煮来吃,炒来吃,凉拌吃,还可以泡来炖鸭子炖鱼吃。打渔岭不出产鱼,茄子倒是主产物。岭上坡下,一望眼的好土好地,那是茄子生长的好地方。从村头到村尾一家一户地算算,哪家都种茄子。
村里人把茄子的吃法研究得透透的。煮茄子就有好多种煮法。白水煮茄子,油汤煮茄片,茄子加豇豆加苦瓜煮成“地三鲜”。炒茄子的做法也不少。辣椒炒茄片,炒茄疙瘩,炒茄泥。茄子还可以蒸来吃,烧来吃,炖着白肉吃。茄子在村里人的手里,那就能吃出五花八样来。村里人的桌子上离不开茄子。菜园子里,门前屋后,坡上地里,种几亩地的茄子,成了村里的老传统。大家都知道,茄子,饿了肚皮能当饭啊。自己家里吃不了,逢场赶集的时候,背上小半背筐去乡场上,卖了,那也是柴米油盐钱。价钱好时,茄子卖了钱能买上砣猪肉,那就高兴惨了。茄子还是喂猪喂鸡鸭的好饲料。茄子砌烂或蒸烂了,再拌着米皮糠或麦皮子、高粱酒糟子皮等粗粮,那是喂牲口的好饲料。
村子里研究茄子的吃法,就真做得出两手菜吸引人眼球的,那就是肖二爷肖二厨子了。肖二厨子是远近二三十里地界有名的厨师。那手艺,是祖上传下来的,上上下下都传了好几代人了,对茄子那点事儿,早就哑巴吃汤圆——心里有数。村子里哪家哪户办红白喜事,都得请肖二厨子掌勺。当然,也有人不信邪的。村子口刘六叔做五十寿酒,就偏要在十里坡他老婆娘家请厨师进屋掌勺。结果呢,二十几桌酒席,没有一个吃舒服吃安逸了的,反而成了村子里茶前饭后摆谈的笑话。尤其是那几道茄子菜上了桌,吃得人想吐,谁能吃高兴呢?
肖二厨子能把茄子做出一桌酒席。也就是说,一根茄子,在肖二厨子的手里,能玩出花样来。松花茄子是头碗菜。就是把两根茄子横横竖竖划成花状,沾上红苕粉,放入油锅里一炸,松花茄子就成了。一碗两根松花茄子,下面垫着红苕砣子,放在蒸笼里蒸上半小时,味道就出来了。松花茄子上了桌,紧接着是蒸的蒸、煮的煮、炒的炒,一桌子茄子酒席就摆上眼了。最后再上一个凉拌茄子,大家都知道,茄子酒席菜就上齐了。喝酒的喝酒,吃菜的吃菜,心情好的,遇上几个说话对路的,那就猜上几拳。一坝子的酒席就热闹起来。
说实在的,茄子吃多了,上顿下顿的,见不着一点油腥子,那也心慌反味流清口水,难受。凉拌茄子,白水茄子,蒸茄子,炒茄子,天天吃茄子,那也倒胃口。有人见着茄子就心烦。村子西头的赵三叔,年年种茄子,但他就是不吃。要是哪家哪户请他吃茄子,他总是想方设法找着借口不来。真要让他心烦了,说不定还要骂人。那年,青黄不接的时候,家里接连吃了半个月的茄子,据说是吃过敏了,桌子上见着茄子就翻胃,想吐,全身发痒起红疙瘩。但他还是放不下茄子,自家地里年年种,承包了不少地,成了村子里的种植大户。
茄子酒席,好吃不?不好吃。那是生活困难年月没得办法的办法。可今年听说村子里大办了茄子酒席,二十几桌呢。就是最不喜欢吃茄子的赵三叔,也大块地夹着茄子往嘴里送,端着酒杯,四处敬酒。
事情大概是这样的,村里来了个城里派驻的村官。上跑下跑,硬是把村里的公路修来与乡场上的公路连接上了,大车小车都能通。村官发动大家种茄子,那可不是老办法种植。盖大棚,选好品种,反季节上市。村官还请来了城里的技术员,手把手地一家一户传授技术。那茄子,比以前村子里老办法种出的茄子漂亮多了。村子里成立了茄子种植合作社,销路打开了,最远的卖到了省城。赵三叔,靠着种植茄子的路子,两个娃进了城里的学校,还修建起了砖房。
村里酒席,办得可热闹了。照样是茄子酒席,仍然是肖二厨子掌勺。肖二厨子的手艺也讲究,每道菜里都有茄子作料。茄子,也仅仅是作个作料调料而已。不过,那一大盆白水茄子汤,是全部酒席中吃得最干净的。为什么呢?这年月,家家户户都富裕起来了,猪呀鸡呀鸭的,就是吃海鲜都不是什么稀奇事儿。油汤油水吃多了吃腻了,哪个不想吃点白水茄子汤,改改味口呀?茄子,还是村里人的好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