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荆州小镇,阵阵秋风吹黄了漫山遍野的核桃树,家家户户的竹簸箕里堆满了“金果子”。
收下来的第一茬核桃,村民胡秀琴用篮子装着送到了130公里外的黄山市,“你说想看‘开杆’,想陪我们打核桃,可你……”在一方新墓前,她泣不成声。这里长眠着她的朋友——荆州乡党委委员、纪委书记李夏。今年8月一场突如其来的泥石流过后,他倒在抗灾抢险的路上,年仅33岁。 □ 据新华社
“极耐得苦,故能艰难驰驱”
今年8月10日下午,距离台风“利奇马”登陆中心仅300公里的安徽省绩溪县荆州乡大雨如注。这本是个周六,李夏已经答应妻子回家。
然而,险情终究让李夏放心不下。山洪涌进敬老院,李夏和同事蹚着水,扶五保老人撤离到高处;路遇塌方道路受阻,他们徒手搬运碎石,为救援车辆开路;看到一对母子往塌方地段走,他们又转头护送他们。短短一小时,17位村民在他和同事帮助下转危为安。就在他们向着下一处险情奔走的路上,接连三股泥石流突然从道路一侧的山上冲下来,泥沙夹杂着树木冲倒了围墙、凉亭,卷走了队伍后头的李夏。
11日清晨,人们在小河下游找到了李夏,他被泥水一路冲下,躺在一棵小核桃树下。
这次,妻子宛云萍却再没能接到李夏报平安的电话。
向下、扎根,为何如此义无反顾?在李夏《工作日记》的扉页上,有他的座右铭:“极耐得苦,故能艰难驰驱。”
“和老百姓总有聊不完的话”
在不少村民记忆里,李夏这个城市小伙最爱在晚饭后来家里串门“拉呱”。
贫苦户许冬仙记得,无数个黄昏,李夏打着招呼进门,拖出个板凳坐下。
在李夏的帮助下,患病的许冬仙养了七八十只鸡鸭,日子渐渐好转。老百姓成了李夏难以割舍的情愫,群众需要的地方,就是他前进的方向。
李夏的遗体告别仪式上,75名来自长安镇的干部群众人手一支菊花,这是他们与李夏最独特的联系。
当地高杨村种植贡菊已久,产量却一直上不去,李夏决定帮忙。他从老家请来专家和种植大户,把村民聚在一起搞培训,自己也阅读起种植书籍。
村民们见这般热火朝天,纷纷把闲田辟出来改种菊花,当地种植面积从400亩增长到1400亩,2018年亩均收益达8000元。
“基层的事儿,还就得小题大做”
社保、文书、安全、应急、纪检……李夏在乡镇岗位上几乎打了“通关”,常常“自讨苦吃”。
2015年,李夏参与长安镇危房改造验收,别的干部端着一把皮尺在室内测量,他每到一户便搬来一把梯子爬上房顶,有人笑他比验收自家新房看得都细,他却认真地说:“咱们量的可都是老百姓实打实的利益。”
2017年,李夏任高杨村的党建指导员。一份兼职,他操上了心。
乡镇纪检是很多人眼里犯不着得罪人的“小事”,他却“小题大做”。
2018年,有人举报当地镇头村党总支书记在四年前的换届选举中存在拉票竞选的问题,这个年长李夏十几岁的书记是老熟人了。“低头不见抬头见的,真查?”私下里有人劝李夏。
“纪检工作,就没有小事儿”,李夏的语气由不得商量。第一次他便吃了闭门羹。李夏转头到村中各户做实了证据,又自学起农村选举的法律政策知识,再到书记家已胸有成竹,一次次上门最终敲开了书记的“心门”,“我心服口服了”,书记最终接受了组织的处理。
他像一株山核桃,越是崎岖处生长越卖力
“初心不因来路迢遥而改变,使命不因风雨坎坷而淡忘。”这是李夏的微信签名,也仿佛是他短暂而不平凡的一生的答案。 “我宁愿不熟悉你的脸庞,只希望我的每一次回乡,你还走在我家乡的路上”,这首绩溪老乡写给李夏的诗正在当地传唱。
此时,高杨村的菊花正竞相绽放。又是一年丰收,村民们思念李夏:“这是他的良心浇灌出的花。”担任该村第一书记的年轻干部包文琪说,“接力棒如今交到了我们手上。”
在荆州,泥石流给山体撕下一道数十米长的巨大伤疤,废墟之上,一条临时开辟的小道上已然车水马龙。未来这里将重建一座凉亭,有人提议,就叫它“李夏亭”。
默默见证这一切的,正是山间的核桃树。它们是山里人的骄傲,当地人说:“山核桃树最爱长在石头缝里,坡势越陡生长得越卖力。”
扎根大山的李夏,不也好似这漫山遍野中的一棵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