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系统走入寻常百姓家,无处不在
记者: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安徽省的暖通行业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给消费者的生活带来了哪些便利?
沈致和:过去,除了在一些工业领域,如纺织厂、电子工厂,因为生产工艺需要,必需设空调系统外,在其他领域,如民用建筑内,几乎都没有空调。伴随着改革开放40余年来的经济发展,安徽省的暖通行业与全国各兄弟省市同步发展。经济发展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人们对空调的需求,也才逐步提了出来。从早期的宾馆(如:稻香楼宾馆)、办公楼(比如:中国银行合肥分行长江路营业部)到商场(银河大厦、百货大楼)、剧院(安徽剧院、江淮大剧院)……民用建筑内舒适性空调逐步发展起来。90年代后,旅馆、招待所和一些经济条件特别好的家庭,开始安装窗式空调,又过了大约五年才出现分体空调,2000年前后一些商业建筑开始使用中央空调、多联机空调。现在各类学校的教室都安装了空调。从过去不知道空调为何物,到今天工作、学习、生活、休闲、出行都离不开空调,充分反映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记者:从宏观层面上看,政策上国家取消能效补贴,国家税务机关改革。您认为这些宏观环境会对中央空调市场有影响吗?
沈致和:空调具有耗能量大、使用费用高的特点。降低空调使用中的耗能,减少或消除对环境的污染,降低使用费用,提高使用的便利性,一直是暖通空调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方向。在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引导下,在相关产品技术标准的约束下,空调产品质量性能将不断提高、完善。
记者:您自己作为一个从事暖通行业的资深工程师,谈谈暖通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沈致和:早期,无论是大型中央空调,还是小型家用空调,几乎是外国(外资、合资)品牌的天下。随着国内工业制造能力的提高,相关配套技术的进步和完善,空调设备制造技术,已经跨过了跟跑、并跑阶段。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在产品技术性能上,现在国产品牌空调,比如像格力这样的品牌,完全不输给欧美日韩品牌。作为一名暖通空调技术工作者,现在思考的是,如何实现空调设备制造及其应用技术的领先发展。
格力率先扛起技术大旗,厚积薄发
记者:自国家绿色建筑新标准颁布以来,对我国能源利用方面产生了哪些影响?
沈致和:随着国家大力提倡生态绿色发展以来,2019年8月1日实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规定,新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绿色建筑均应进行全装修,比2014版标准要求进一步提高。新标准要求空调能耗进一步降低,能效进一步提升。因此,空调及供暖使用成本也会进一步降低。
记者:格力空调作为国内中央空调技术发展的领导者,这些年的市场行情如何?技术发展有哪些变革?
沈致和:新时代,空调产品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有新理念,也必须要适应时代发展,在技术创新上加大投入力度。2018年,格力研发投入72.68亿元,同比增长 26.04%,完成专利申请 13683 项,其中发明专利申请7462 项,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 1834 项。作为全球最大的空调研发中心,格力拥有4个国家级研发中心,14个研究院,900多个实验室,近 1.2万名研发人员。这些技术上的革新力,也让格力在2018年获得“中国质量奖”,无疑是空调行业的杰出代表。格力坚持以“绿色环保”为宗旨,践行“让天空更蓝、大地更绿”的发展理念,开发了众多节能型产品。我也相信,格力作为中国暖通品牌的代表,也在不断发展,走出属于自己的中国“质造”。
暖通是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学科分类中的全称为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包括:采暖、通风、空气调节这三个方面,从功能上说是家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上世纪90年代,旅馆、招待所和一些经济条件特别好的家庭,开始安装窗式空调,又过了大约五年才出现分体空调,2000年前后一些商业建筑开始使用中央空调、多联机空调。改革开放40余年,安徽省暖通行业的发展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本报记者专访了合肥工业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沈致和教授,与他面对面交流,叙述真实的感受,见证这些年安徽暖通行业的变化。 □ 陶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