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业丰碑 八皖兴旺
2019年10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大业丰碑 八皖兴旺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治淮影像纪实》(节选)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壮志雄心、昂首奋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建起一座又一座丰碑,“治淮”就是其中的一曲壮丽史诗。作为治淮建设的主战场,江淮儿女用辛勤和智慧,谱写了一曲曲治淮建设的壮歌,“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早已从殷切期盼变成美好现实。□ 记者 吴承江/文 星级记者 黄洋洋/图

治水兴淮 初心如磐

淮河流域以废黄河为界,分为淮河和沂沭泗河两大水系。淮河发源于河南桐柏山,流经豫、鄂、皖、苏四省,全长约1000公里。千里淮河分为上中下游三部分,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洪河口以上属淮河上游,长约360公里,地面落差174米。洪河口至江苏省洪泽湖出口处的三河闸为中游,长约490公里,落差16米。洪泽湖以下到扬州三江营入江口为下游,长约150公里,地面落差只有6米。

上游陡,中游缓,下游平。特殊的地势及气候因素导致淮河历史上极易发生洪涝灾害。淮河的安危凝结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心血,淮河的安澜倾注着沿淮人民的殷切期盼。1950年七八月间,淮河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涝灾害。河南、安徽两省共有1300多万人受灾,毛泽东主席先后四次对淮河治理作出批示,并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

1950年7月20日,毛主席批示:“除目前防救外,须考虑根治办法,现在开始准备,秋起即组织大规模导淮工程,期以一年完成导淮,免去明年水患。”周恩来总理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在京召开了首次治淮会议,商讨治淮大计。当年10月14日,周恩来亲自签署政务院《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决定组建治淮委员会,提出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11月6日,治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在安徽省蚌埠市召开,淮委(现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正式成立。此后,治理淮河的伟大壮举徐徐展开。

从新中国第一坝——佛子岭大坝的矗立,到“舍小家、为大家”的王家坝精神的付出,再到新时代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的新战略,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治淮高度重视,多次视察淮河,指导工程建设。数以百万计的治淮工作者无悔地付出了血与汗,终使千年历史上长期困扰中华民族的河患得到根治,并走上一条服务发展、造福民生的逐梦之旅。

新中国成立之前,安徽淮河流域水系紊乱,河道淤塞,堤防低矮单薄,平原和圩区排涝设施缺失。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的大规模的治淮工程建设,建成了佛子岭等 4 座大型水库,兴建城西湖等 4个蓄洪工程,在沿淮开辟18个行洪区,开挖新汴河、茨淮新河等大型分洪河道,建设一大批闸站,初步形成淮河中游的防洪工程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治淮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1991年淮河大水之后,国务院作出了兴建19项治淮骨干工程的重大决定,其中涉及安徽14项。2009年底,以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为代表的14项骨干工程全部完成,如期实现国务院确定的近期治淮工作目标,安徽全省基本形成了由堤防、行蓄洪区、水库、分洪河道、枢纽控制工程和防汛调度指挥系统等组成的淮河中游防洪保安体系。

2011年,启动实施进一步治淮工程建设,涉及安徽的5大类17项工程已开工10项。淮水北调工程全面建成并通水运行。引江济淮工程历经几十年勘测、规划和论证,从纸上蓝图走向了全面建设,长江淮河沟通的梦想照进现实。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