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绽笑颜。随手摘下花一朵,我与娘子戴发间……”丝竹悠扬中,黄梅戏《天仙配》的唯美唱词辅以演员水袖流转,百般情思静静流淌。
黄梅戏2006年被批准为传统戏剧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天仙配》作为黄梅戏早期积累的“三十六大本”之一、黄梅戏的保留剧目之一,是首部以电影方式出现的黄梅戏。
安庆,素有“文化之邦、戏剧之乡”的美誉,作为黄梅戏的发源地和传承地,交流吟唱的戏曲爱好者无处不在。安庆市太湖县五千年文博园十里画廊景区内,大型原创实景光影剧《天仙配新传》让人沉醉、震撼,年轻人争相“打卡”……《天仙配》,正在以别样的方式,飞入寻常百姓家。
那一曲,起承转合品人生百味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周末来到安庆,十有八九会被浅吟低唱的柔美击中。循声而去,路边凉亭里,水畔长廊间,总有一群人围成一圈,一人唱戏,众人帮和。这里,正是黄梅戏发展壮大的地方。
据史料记载,《天仙配》是根据东汉董永遇仙故事编成的。最先编入话本的是宋元时期《董永遇仙传》;最早编成杂剧的是在元代,不过大多内容已失传。到了明代,在南方民间就出现了多个有关董永戏文的演出本。而与安徽省青阳腔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顾觉宇的《织锦记》(又名《织绢记》《槐阴记》),这也是黄梅戏《天仙配》的最早雏形。
清代咸丰年间,因为考虑到原戏文十分简单,曲白陈腔滥调,于是一些老艺人经长期实践,力求地方化、通俗化的基础上对《织锦记》改编,最突出的就是增加了大量的对白,约占全剧的 3/5;又增加了老末金星,充满了民间通俗、淳朴、风趣的喜剧色彩,在当时的安庆府所辖各县中盛演不衰。
新中国成立后,文艺工作者们对黄梅戏《天仙配》进行了全方位的改编与整理。作为主要改编者之一,后来曾任安庆市文联副主席的班友书曾回忆了改编《天仙配》的大致过程:“整理取消董秀才,还他劳动人民身份;对原本砍去前面父病、借银、卖身和后面的傅府招亲、中进宝状元、送子,也挖去中间的调戏、结伴、傅员外的善人形象等情节;初步确立了全剧框架,即辞窑、鹊桥、路遇、上工、织绢、满工、分别等七场;对原有曲白的原则是不必大动,只适当地剔糟取精,芟繁去芜,尽量保存其原有民间戏曲语言风格,少数地方略加压缩。”
这一路, 百转千回惊艳世界
1952 年底,由王少舫、潘璟琍主演的《天仙配》其中的一个章节《路遇》首次在上海演出,获得很大成功。在此基础上,1953 年 5 月,黄梅戏工作者又对全剧进行了调整,将全剧压缩成《卖身》《鹊桥》《织绢》《满工》《分别》等七场,唱词大多新写。“特别创新的是,在《鹊桥》这场戏的表演形式上,运用了京昆中的传统舞蹈,对原演出形式加以彻底改造,使之成为一出小型舞剧,这在黄梅戏传统表演中是没有的。”班友书曾回忆说。
1954 年 9 月 25 日到 11 月 2 日,《天仙配》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华东区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可谓“一炮打响”:不仅获得了剧本一等奖、优秀演出奖、导演奖、音乐奖,而且在华东观摩演出大会的戏曲选集上还选印了《天仙配》。
1955 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根据《天仙配》的舞台演出本重新整理拍摄影片,严凤英、王少舫及众多艺术家的精彩表演引起了轰动,使得该影片获得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影片奖。1956 年 2 月影片开始发行,受到了国内外广大观众的欢迎。据中国电影发行公司票房统计:截至 1959 年底,国外及我国港、澳地区观众达 286 万人次,大陆观众达 1.43 亿人次,这创造了当时中国戏曲电影观众人次之最。自此,黄梅戏在《天仙配》的引领下名扬全国,走向世界。
《天仙配》也因此成为黄梅戏的经典剧目之一,甚至一度成为黄梅戏的“代名词”,更赢得了众多学者和专家的赞誉。“《天仙配》戏文奠定了黄梅戏戏文的文学性和赏析性。”“《天仙配》的成功,主要依靠的就是对传统的大胆创新,突破性地将电影制作与戏曲有机结合到一起,形成崭新的艺术形式,是黄梅戏发展历程中至关重要的里程碑,充分体现着中国老一辈艺术家善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下一程,终其一生为所爱
虽然“七仙女”和“董永”的爱情故事你不陌生,但你想感受一下“穿越” 到经典故事中,亲身体验人、仙两界的爱情吗?当传统与现代发生碰撞,会产生怎样的火花?当戏曲与科技产生融合,又会发生怎样的裂变?记者了解到,今年 10月1日,由安徽出版集团联合国内顶级策划导演团队精心打造的大型原创实景光影剧《天仙配新传》,即将在太湖县五千年文博园十里画廊盛大公演,一部全新的《天仙配》即将步入观众视野。
当熟悉的旋律在耳边响起,当从天而降的“七仙女”与“董永”在眼前邂逅,激情与浪漫、经典与创新共织一剧,为观众献上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为一体的多维沉浸式巅峰体验。实景光影剧《天仙配新传》为黄梅戏《天仙配》的新篇,内容以《天仙配》为故事来源,剧本、编曲和舞蹈均进行了全新创作。全剧分为“思怀”“重逢”“天怒”“归乡”四幕,跌宕起伏的剧情、经典《夫妻双双把家还》的曲调在四幕中以不同方式呈现,让经典故事再获新生。
夜色中,在五千年文博园十里画廊景区的“清明上河图”全实景古街上,万家灯火如画卷一样徐徐展开,沿着古街湖边的石板路,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演,观众沉浸在婉转的唱腔、风声、脚步声、喃喃细语声中,仿佛穿越回千年之前,过起了董永与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的神仙眷侣生活。《天仙配新传》突破性地将实景剧、音乐剧、光影剧合而为一,广泛运用灯光、水效、全息、裸眼 3D 激光投影、3D 威亚、机械特效、洪水体验等国内顶级舞台技术,将带给观众 60 余分钟高潮迭起、异彩纷呈的观演体验。
作为国内首部以经典黄梅戏为题材来源的实景光影剧,《天仙配新传》来源于经典、突破于创新。该剧的投入公演,必将成为安徽乃至全国文化与旅游融合、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新样板,成为安徽旅游的新名片。与此呼应,五千年文博园裸眼 5D 楼体激光秀《梦回晋熙》,也在往日巍峨宁静的状元楼震撼登场,禅源太湖与戏曲黄梅交相辉映,视听震撼给你一个惊叹,以蓦然一眼为始,以相伴一生为终。
听一曲黄梅,赏一段徽腔。于坐念唱打里品味悲欢离合,在起承转合处体会人生百味。闲看桂花落,黄梅调再起,这个“十一”,邀您来五千年文博园赏《天仙配新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