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岁老人追忆“我家这70年”
2019年9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从简易房到小区楼房,从蜗居到宜居
95岁老人追忆“我家这70年”

□ 周先荣 季云冈 记者 马冰璐 文/图
汤玉兰参加社区活动
汤正东和兄弟姐妹们在回迁房里合影
汤玉兰和亲友在砖瓦房前留影
 

简易房、草房、砖瓦房、自建楼房、住宅小区……每当回忆起70年间曾住过的房子,95岁的合肥市五里墩街道居民汤玉兰都会情不自禁感慨道:“做梦也不敢想,我能住上宽敞明亮的大房子,过上衣食无忧的好日子。”

从简易房到新草房

1949年,汤玉兰25岁,已结婚生子,“新中国成立前,我和老伴给地主家放牛、种地,辛辛苦苦忙活一年,收获的粮食全进了地主家的粮仓,我们一家人常年吃不饱,穿不暖……”汤玉兰说,一家人蜗居在租住的简易房里,“说是房子,其实就是个棚子,四面透风,冬冷夏热,每逢下雨,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家不仅分到了田地,还有了自己的房子。”汤玉兰说,虽然是草房,但一家人终于有了自己的“家”,“有了田地后,也不用为吃饭问题发愁了。”1954年,儿子汤正东降生在这个“新家”,“在我的记忆中,9岁时,不仅不愁温饱,父母还用微薄的积蓄,盖了两间新草房。”汤正东说,从此,一家人告别了蜗居一室的窘境。

“新中国成立前,我想都不敢想,有朝一日,孩子们能读书。新中国成立后,孩子们全部进入学校,接受教育。”汤玉兰说,孩子们都读到了初高中毕业,大儿子后来还读到了大专,“知识改变命运,大儿子成为公务员,其他子女也都有了工作。”

新楼房里的甜日子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迎面吹来,不久以后,汤玉兰家的生活也“更上一层楼”,“我们家的草房被砖瓦房取代了,房子虽然不大,但从此不用再担心漏雨,而且冬暖夏凉。”在砖瓦房里,汤正东与妻子步入婚姻殿堂,“我们的新房是一间只能放得下一张一米二宽小床的隔断房。”

“上世纪80年代,经济飞速发展,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家家户户攒钱盖新房,我们家也不例外。”汤玉兰说,1989年,自家的二层楼房竣工了,“一家人再也不用挤在一起过日子了,不仅购置了精美的家具,还添置了电视机、收音机等电器。”每天晚饭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看电视,欢声笑语在楼房里久久回荡,“那时候感觉日子过得真甜,总算苦尽甘来了。”汤玉兰怎么也没想到,更好的日子在未来等着她。

在汤正东的记忆中,除了住房条件显著改善外,饭桌上的变化更加直观,“搬进楼房那天,亲朋好友来道贺,父亲和母亲招呼我们去买卤菜和啤酒,招待他们。”他说,小时候总盼着过年,因为过年能吃上肉,“而那时候,肉已经成为餐桌上的‘常客’了。”

住宅小区里乐享夕阳红

2005年,汤玉兰和子女们又换新房了,“这一回,我们住进了住宅小区。”汤玉兰说,自建楼房拆迁后,自己和子女们都分到了新房子,“新房子不仅宽敞明亮,还有独立卫生间,家用电器一应俱全,热水器全天候保障热水……家里的每个角落都透着浓浓的幸福味。”她说,住进小区的第一天晚上,自己激动得睡不着,“真不敢相信这辈子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

如今,汤玉兰的晚年生活十分惬意,“每天听听戏、看看电视,偶尔下楼散散步,去子女家串串门。”令她备感幸福的是,孝顺的子女们每天轮流照顾她,陪伴她,“不仅一日三餐、生活起居不用我操心,每天子女们都会轮流来陪我聊天,我既没有烦心事,又不孤单。”在子女们的悉心照料和家庭医生的细致呵护下,虽已是95岁高龄,但汤玉兰的身体一直十分硬朗,不仅没有“三高”,还几乎没生过病,“感冒、发烧都少有,偶尔有个头疼脑热,出了小区大门,走几步路便是社区医院,方便又省心。”

“70年间,我住的房子越来越宽敞,越来越坚固,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这都是托党和政府的福!”汤玉兰说,如今,小区里不仅有散步休闲场所、健身设施,还有活动室,“前两年,我还经常去活动室找老伙伴们打麻将、参加街道文明办举办的活动呢。”

汤玉兰说,还有一件让自己做梦也想不到的事便是,自己种了一辈子地,老了老了还拿上了退休金和高龄津贴,“一转眼,70年过去了,作为70年来国家发展变迁的见证者,我感到无比自豪和光荣。”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