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爷爷开始,我们四代人都是邮电职工,这么多年,老百姓的通信发生的变化真是太大了!”上世纪60年代,曹来富让附近7个村通上电话、广播,“每个村只有一部。”经过50多年的发展,让这位老人直呼“跟着学也来不及”,“我眼看着通信一步步地发展,现在,我4岁的小孙子都用上了手机。”
跟着父亲“迁徙”全靠步行和板车
曹来富1946年5月出生,爷爷和父亲都是老邮电职工,因为工作的关系,父亲经常带着一家老小“迁徙”,哪里需要就往哪里去。
“我还没出生的时候,父亲从黄山调到青阳县,走了半个多月。”曹来富是家里最大的孩子,印象最深的是小时候经常跟着父母亲到处跑,工作一段时间换一个地方。
曹来富记得,有一次从宣城到泾县,只有一趟交通车,50公里的路要开两个多小时,还要上下30个坡,到处都是土路,非常不方便,“在当时的农村,大家出门基本靠走,父亲拖家带口的不方便,交通车到不了的地方,他就用板车拉着我和弟弟妹妹们。”
在曹来富的印象中,小时候的生活过得很困难,六口人每天还吃不到一斤米,全靠父亲一个人的工资支撑,经常饿得肚子疼,只能剥树皮和挖野菜来填饱肚子,“真不好吃,比糠还难以下咽。”
尽管已经跟着子女在合肥安家,但曹来富还是会经常想起那时候的困难时光,偶尔也会回当时生活了十几年的地方故地重游。去年5月,他回去的时候惊喜地发现,原来的土路已经全部变成了双向柏油马路,汽车开起来很顺畅,再也不是原来的模样,“城市在发展,道路是最直观的表现,只有路修好了,才能更好地把农村建设好。”
4岁小孙子用上手机,老通信员直呼“跟着学也来不及”
一家四代都是邮电职工,曹来富家可以称得上是“邮电世家”,大儿子和大儿媳妇也都在省移动公司上班。
“还记得上世纪60年代,通信很陈旧,农村都架不起两根线,我用父亲教给我的技术成功解决了这个难题,一根线就让他们通了电话,省了一半钱。”当时,曹来富所在的附近7个村都没有通信设施,也正是因为他的工作,让7个村通了电话、广播。
从摇把式电话到供电式电话,从BP机到自动电话,这些年来,老百姓通信上的变化让曹来富直呼“跟着学也来不及”,“现在一家9口人,每个人都有手机,就连我4岁的小孙子也有。”
如今,曹来富的女儿在加拿大做访问学者,想她的时候可以和她视频聊聊天;想以前的老同事了,曹来富就在退休老同事群里发去问候;每天,作为一名老党员,他还坚持在“学习强国”APP上学习;小区里有什么事了,也是一条微信就能找到彼此……
“从前一个村只有一部电话,而现在,通讯设施的发展让我们沟通交流起来更方便,彼此之间的感情也拉近了。”曹来富说,自己已经换了3部手机,“儿子才帮我换的这一部智能手机,好多功能我都没用过。”
“热心肠”在小区发挥点滴余热
受家庭教育的影响,曹来富是个非常热心的人,帮助过的人也不在少数。退休以后,他当过小区业委会主任,参加过很多公益活动,希望能奉献自己的一份爱心。
“我是老党员,退休在家闲着也是闲着,能为大家多做一点事,让我很欣慰。”2014年,曹来富搬到烟墩街道滨湖惠园社区,多次呼吁在小区建立业委会,在小区群里如果看到有人需要帮忙,他也会主动提供帮助。
有一次,曹来富的邻居家里的大平台积水,每到下雨天家里都水汪汪,在小区业主群反映后没有任何回音,曹来富看到后主动联系他,并多次和物业联系,还召集来社区、物业几方,共同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经过近40天的努力,终于解决了平台积水的问题,“后来,大家有什么事情都愿意找我说,我也愿意帮他们排忧解难。”
曹来富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70年来,自己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时代新气象,“这个新气象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去努力,每个人奉献一点点,社会才会更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