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张截图在朋友圈流传,那首著名的儿童歌曲《一分钱》被改成了《一元钱》。有人感叹,时光飞逝,过去的“一分钱”成了“一元钱”;也有人质疑,这样改编经典,难道不是恶搞吗?(9月8日《扬子晚报》)
《一分钱》这首儿歌是由潘振声1963年创作,为一代又一代人耳熟能详,唱响至今。对于熟悉的儿歌《一分钱》被改成了《一元钱》,不少网友议论纷纷。支持者认为,与时俱进没什么不好,现在“一毛钱”都难见到了,还怎么让孩子去理解“一分钱”呢?反对者认为,这首歌曲传扬的是拾金不昧的品德,经典永流传,不需要改编。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理解,笔者以为,经典儿歌不应随意与时俱进改编,且更须尊重原作者的权益。
也正如不少音乐创作者表示,影响了几代人的经典,不宜去改动它,这也是对文化传统的一种尊重。况且,《一分钱》背后故事更令人赞叹。上海公安博物馆成立找潘振声要当年的那封约稿信及《一分钱》曲谱,并开出了20万元的收购价,结果潘振声说:“孩子把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这份手稿,我当然也要交给警察叔叔,一分钱不要!”后来经中国文物局鉴定,《一分钱》的手稿、曲谱被评为“现代革命一级文物”。而这也是《一元钱》所不能承载的。
其实,当下更当引起注意的是儿歌的创作。儿歌在文学界长期不受重视,创作处于尴尬地位。业内专家更表示,近年来能够广为传唱的经典儿歌找不出一首,多数少年儿童的日常歌单被流行音乐所取代。事实上,儿歌不单是歌曲,更是引领孩子成长,助推孩子向善的精神力量。
总之,经典儿歌要不得变味“与时俱进”。而在传唱这些经典儿歌的同时,更有必要对其背后的动人故事给予传播,对于类似于无偿捐赠创作手稿的事迹,更应该继承发扬。同时,也应认识到,儿歌创作要不得功利性。《一分钱》被改成《一元钱》看似与时俱进,却未尝不是对原作品精神的肆意“篡改”。于此,对此事件就不能一笑而过,深入反思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