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吃不饱”到“吃得好” 安徽“米袋子”更沉了
2019年9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由“吃不饱”到“吃得好” 安徽“米袋子”更沉了

□ 记者 祝亮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全面增产,供给能力显著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米袋子”更沉了,由“吃不饱”到“吃不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跨上新台阶,基础地位更加稳固。  

连年增产增收 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数据显示,我省粮食产量2017年时已达到803.9亿斤(按照新的统计口径)。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时指出,安徽农业连年增产增收,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菜篮子”更足了,由“青菜豆腐”到“鸡鸭鱼肉”。2017年全省肉蛋奶总产587万吨、水产品240万吨;蔬菜总产2892.1万吨,人均占有量为462.4公斤。

“果盘子”更满了,由“三枣俩仁”到“瓜果梨桃”。2017年全省水果产量473.2万吨。在抓生产的同时,推进三产融合,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农产品精深加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从无到有、快速发展。2017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超过5000家,农产品加工产值超过万亿元。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旅客人数达到1.8亿人次,营业收入693.4亿元。

蔬菜、畜禽、水产省级监测合格率均在99%以上

在产地环境保护方面,着力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启动实施了畜禽粪污治理、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秸秆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回收、水生生物保护等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农业面源污染加重的趋势得到缓解。全省化肥使用量、农药施用量连续3年实现负增长;肥料利用率、农药利用率分别达37.6%和39.6%,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7.3%,农业发展方式正在变“绿”。在生产过程管控方面,狠抓质量安全监管。在全省范围内连续11年开展农药管理及使用、瘦肉精、水产品和农资打假等专项行动,年出动执法人员10万人次。在全国率先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红榜”和“黑名单”制度。近年来,全省蔬菜、畜禽产品、水产品省级例行监测合格率均在99%以上,保证了“舌尖上的安全”。在市场营销方面,积极培育农产品品牌。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全省“三品一标”农产品从无到有,总数达5376个。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打造“皖”字号农产品品牌,全省农业类有效注册商标达12万件,其中驰名商标106件。涌现了金寨黑猪、皖西白鹅、砀山酥梨、祁门红茶、洽洽瓜子等一批知名品牌农产品,成就了“舌尖上的美味”。

赋予农民长久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权

1978年,小岗村率先发起的“大包干”,解决了农民群众“吃饱饭”的问题。2000年,我省又毅然挑起全国唯一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省的重担,并于2005年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取消农业税,比全国提前一年,为全国最终取消延续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农业税奠定了实践基础。

我省以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为主线,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率先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村“三变”改革。赋予了农民长久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权,让农民吃下“定心丸”;农民的集体资产产权由“虚”转“实”,正在变为“真金白银”。4000多个村开展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完成“三变”改革的村数达到1945个,入股农户财产性收入比改革前平均增长1000元。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2万个,家庭农场数量位居全国第一。率先探索林长制,“建、管、防”并举,建立了森林资源保护发展新模式;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以“河长制”促进了“河长治”。林长制、河(湖)长制改革成为安徽改革的特色品牌。供销合作社改革、农垦改革、农村金融改革稳步推进。改革的红利加速释放,农村发展活力进一步迸发。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