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东风 为他吹来第一桶金
2019年8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改革开放东风 为他吹来第一桶金

□ 张瑾然 记者 沈娟娟 文/图
胡万利在鸟巢拍照留念
20世纪80年代,胡万利担任一个营养补给厂的厂长
20世纪80年代,胡万利获得的光荣册
1997年,胡万利一家的全家福
2007年,胡万利一家的全家福
 

1958年,胡万利听说合肥矿山机械厂招人,就和朋友从肥西三河镇步行10个小时赶去参加考试,从早晨走到天黑。而如今,一个多小时就能让他从合肥赶回三河的老家。

“各个时代不同,我们要做的就是抢先一步。”今年78岁的胡万利说,这70年来,自己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如今却都变成现实了。”          

步行10小时 碰巧找到“很体面”的工作

1941年,胡万利出生在肥西县三河镇九联村,家庭生活非常困难,一家三口住在一个十几平方米的房子里。

“我9岁才上的小学,一直读到初中二年级,这在当时算是高学历了。”1958年,胡万利听说合肥矿山机械厂招人,就打算去报名。

胡万利记得,当时从三河镇到合肥市都是弯弯绕绕的小路,没出过远门的他只好拉了一个认路的朋友同行,“从早上走到晚上,饿了就啃山芋吃,走了十个小时才到矿机厂。”

幸运的是,考试的试题和作文有相当一部分是他以前做过的,成绩公示时,他激动得“心都要跳出来了”。

“在当时,能从农村进入城市,有一份工作,那是一件很体面的事。”3年后,合肥矿机厂裁员,胡万利又回到了家中,靠在村里打零工维持生计,但3年在合肥的城市生活,让他开了眼。

改革开放东风 为他吹来“第一桶金”

1972年,一个很偶然的机会,胡万利发现周围出现了一些蜂场,生意好像都还不错,他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商机,就到江南买了些中蜂,尝试着自己在家养,也通过看书、查资料学习了大量的技术,最后在1974年办起了自己的蜂场。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养蜂者有了经营蜂业的自主权。

因为养蜂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82年,肥西县三河蜂业联合体成立,胡万利担任经理,管理着32个养蜂户,连续3年获得了全省年产量第一的好成绩。

“那时候,我可是附近的名人,经常还有城里的人来找我交流经验。”20世纪80年代,因为蜂业联合会办得好,胡万利还参加了合肥市农村专业户、经济联合体代表会议,并获得了勤劳致富光荣册和红旗,“整个合肥市就四个。”

养蜂让胡万利的腰包鼓了起来,1985年,他花了27000元盖起了马路上的第一个楼房,买了自行车作为代步工具,“附近的人都过来看,这些在当时太稀奇了。”

当楼长将正能量传递给每户居民

后来,胡万利买了一辆“解放牌”汽车,在三河镇租了门面房,家人卖起烟酒杂货。后来他又将目光投向了板材生意。

经过两代人近20年的打拼,胡万利一家的板材生意已从三河镇做到了合肥,2010年,胡万利和老伴搬入同安街道分路口社区所辖小区。

“我干过很多种工作,跟很多人打过交道,搬到城市来以后,邻里之间反而感觉陌生了。”胡万利想做的是,让邻里之间都熟络起来。

如今,胡万利是所住楼的楼长,参与“红色领航 和美小区”建设,还义务管理小区老年活动中心,发挥自己的余热。

“小区公共健身器材破损、水管老化等公共问题,我都会主动拍照告诉负责人员。”无论是在小区散步,还是买菜途中,只要遇到问题,胡万利都会及时向社区反映,“我也会在业主微信群发一些问候,或者发些提倡社区和谐的宣传语。”

胡万利说,70年来,国家发展日新月异,一天更比一天好,作为一名普通老百姓,更要发挥正能量,“多说一些与社会有益的事,倡导乐观积极的东西,我很心满意足。”

如今,只要一个多小时,胡万利就能从合肥赶回三河老家,不再需要从天亮走到天黑,而且,他的脚步还走过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太平湖、台湾、内蒙古、厦门、杭州,“趁着还能走得动,多出去看一看。”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