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三伏天高温酷热,人们易动火,会产生心烦意乱、无精打采、思维紊乱、食欲不振、急躁焦虑等异常行为,这有可能是“精神中暑”所引起的。那么该如何预防“精神中暑”呢 ?且听安徽省针灸医院康复一科主任孙善斌来讲一讲。 □ 田浩文 王津淼 记者 马冰璐 文/图
15%的人会出现“精神中暑”
中医有“天人相应”的养生学说,即人体的精神心理、心态情绪会随着自然和季节气候的变化而发生微妙的变化,气候变化会引起生理和精神情绪的变化。现代医学认为:人的神经细胞对夏日的气温、气压、湿度和气流等气象要素的变化高度敏感,高温的气候会影响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继而影响大脑的神经活动和内分泌的激素分泌,于是产生一系列类似“中暑”的多种症状。
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约有15%的人会出现情绪、心境和行为的异常,容易情绪失控,频繁发生摩擦或争执等现象,这就是“精神中暑”,医学上称为“夏季情感障碍综合征”。
平心静气重养心
夏主火,内应于心,大暑时风火相煽,人们容易心烦意乱、无精打采,出现“精神中暑”的症状。而心理、情绪的变化与体内的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关系密切,当人受到负面情绪影响时,身体的免疫力会下降,容易患上各种疾病。因此,要做好精神调养,谨守“平心静气”的原则。《内经》要求的“使志无怒”,就要求人们能很好地调控好自己的情绪,把握正确的心态,以便保养好自己的身心。因此,越是天气热的情况下,越是要“心静”,可采用“心理暗示”和“心理纳凉法”等法调整情绪,想象自己处于大自然之中,绿树摇曳、飞泉漱玉,使你心旷神怡、心平气和。
调整起居保睡眠
情绪与睡眠亦密切相关。睡眠不足,心情会变得急躁。经常作息颠倒或长期熬夜的人,通常情绪也不稳定。因为夜间11点至凌晨1点是脏腑气血回流的时间,此时,血回流到肝脏准备储存精气,如果不睡,能量无法被贮藏,就会肝盛阴虚,阴阳失和。
睡眠不足或质量欠佳,容易引发疲劳和情绪波动,心情也会变得更加急躁。所以要调整起居,保持充足的睡眠,适当增加午休时间,保持充沛精力对于预防精神中暑很重要。
早晚锻炼宜适度
在炎热的三伏时节,最好选择清晨或傍晚进行锻炼,避免在烈日照射下进行运动。但是活动量不要太大,身体轻微出汗为宜,可以选择运动量相对较小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慢跑等有氧运动,避免过于疲劳、出汗过多而耗气伤津,同时在运动过后一定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如酸梅汤、绿豆汤等,体质虚寒者可饮黄芪茶、姜茶等,忌冰冻食物及冷饮以免损伤阳气,亦不宜运动后立即洗澡。
名医简介:
孙善斌,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擅长针灸推拿结合现代康复治疗神经、运动系统疾病,如中风后遗症、脊髓损伤、颈肩腰腿痛、眩晕及面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