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街拍侵权须从平台入手
城市“汉服热”,传递文化情怀
“同车不同温” 释放人性化“温度”
3上一篇 2019年8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同车不同温” 释放人性化“温度”

 

□ 木须虫

继地铁6号线试行强冷、弱冷车厢分区设置后,从8月5日首班车起,北京地铁在2号线、13号线车厢试行强冷、弱冷分区设置。截至目前,北京地铁已经有三条线路采用了这种“同车不同温”的人性化的空调开放模式。(8月6日《新京报》)

北京地铁6号线试行“同车不同温”赢得了一片赞誉,的确这是地铁服务人性化的具体举措,替乘客考虑,兼顾不同群体的“温感”需求,这样的夸赞或许不只是乘坐的获得感,更多恐怕还是被尊重心理的满足,无疑这对地铁运营来说具有启示意义,抑或如此,“同车不同温”的做法在北京地铁开始逐步推广,呈普及之势。当然,无论如何都是良善之举。

而从理性的角度来看,“同车不同温”到底效果如何,恐怕还有待实践的检验。在北京6号线推出此举时,就有不少乘客反映,体验感并不是想像那么充分:一是在高峰时段,没有办法选择温区;二是高峰时段,车厢乘客拥挤,强冷区还是显得很热。

其实,这样的结果并不意外,车厢环境的温度,与乘客流量有很大关系,同时,车厢环境温度与空间设置温度并不是一个概念,而乘客尽管个体之间对温感有所差别,但也有相对舒适的共同区间,这个区间是否能够得到共同满足,主要还是取决于环境的即时温度,而非静态的空调温度设置。通过分区的办法,设置强冷和弱冷车厢,可以让部分车厢尽快以及较长时间保持相对的环境低温,但不是绝对的,也有可能出现高峰时段不够冷,而非高峰时段则会“冷死狗”的现象。

“同车不同温”尽管富于人性化,却仍然是机械的方法,还有可改进的空间。比如,可以考虑以车厢环境恒温为参照系,如始终保持26度,以乘客流量动态变化来调控空调制冷效果,即动态的智能化控温方式。如此,既可以解决好乘车阴凉的普适诉求,还可以让地铁车厢控温符合节能环保的要求。当然,这可能涉及到地铁空调设备及控温技术的局限,但从长远来看,未必不是未来的方向和趋势。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