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感恩精神
人生是船,理想是帆
皖行记游三阕
五分钟
下一篇4 2019年8月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弘扬感恩精神
——读李朝全的报告文学《中国好人》
 

□ 合肥 韩进

作家金兴安捐建农家书屋的故事广为传颂,报告文学作家李朝全十下安徽采访,先后创作了两部长篇报告文学《国家书房》和《中国好人》,前者纪事,后者写人,从不同角度,讲述感恩故事,讴歌中国好人,弘扬感恩精神。

《国家书房》写作家金兴安以自己的稿费和家庭的积蓄在家乡捐建“作家书屋”并成为全国第一家农家书屋的故事。作者以大量鲜活感人的事例,报告了书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的精神文化主阵地作用,受惠于书屋的学习机会,农民通过获得科学知识走上脱贫致富之路,农民的孩子也考上了重点大学。在采访过程中,作者深刻地感受到,没有中国农村农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农村农民不能实现他们向往美好生活的人生梦,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为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是国家的主人,金兴安在农村捐建书屋虽小,却是关系着国家未来,所以作者将金兴安捐建的“作家书屋”称作“国家书房”。

《中国好人》共六章50节,主要写好人金兴安的三种美好品德:一是捐建书屋报恩家乡;二是自学成才服务社会;三是感恩家风代代相传。这从六章的标题就看得分明。六章标题是:一、“好人”行善事,“人间天堂”美;二、自学成才难,苦心天不负;三、倾力建书屋,桑梓情意深;四、“娘家”鼎力助,善举大接力;五、书香润四方,好人长流传;六、杯水涌泉报,感恩无限期。一间小小的书屋跳动着一颗感恩的心,传扬着一种感恩文化,这种美好的情感在家乡、在家庭、在学校、在社会……悄然流淌,代代相传,形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金兴安也因此被中宣部评为弘扬感恩精神的“中国好人”。

金兴安出身于革命家庭,12岁不幸成为孤儿。是党和政府让他上学读书,是乡亲们供他吃饭穿衣,共同把他培养成人,走上工作岗位,建立美满家庭,过上幸福稳定的生活。饮水思源,他忘不了家乡政府和乡亲们的抚养之恩;抚今追昔,他总想着应该为家乡发展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他虽然早已在省城安家工作,但仍然经常回家乡看看。当了解到农村孩子依然缺少课外读物、农民致富特别缺少知识文化,他想到要为家乡捐建一所“作家书屋”,让农民和孩子们可以在书屋里免费读书。他不仅把自己的作品、藏书和稿费都捐献出来,还动员家人拿出积蓄,又以自己作家的名义向作家们发倡议书。金兴安知恩图报、尽心尽力的善行,很快得到社会响应,终于在当地政府和所在单位的支持下,金兴安“作家书屋”建成。

金兴安说过,我一辈子就做两件事:学习与报恩。学习使人知理,感恩使人明事。做到了这两件事,就是知恩图报明事理的人。在金兴安看来,学习使人向善向上,做好人不做坏人,有三个方面的意义:一是读书改变命运。政府给了金兴安读书机会,他非常珍惜,勤奋学习,特别是在语文老师傅家成的影响下,读完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高尔基的苦难童年和坚强意志引发金兴安情感共鸣,他由此爱上文学,爱上写作,成为儿童文学作家,从此改变了自己人生的命运。民谚说得好,不读书不如猪。金兴安如果不读书,他就不能成为有知识的人,就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也自然没有能力报恩家乡建书屋。二是学习使人进步。从贫穷落后的农村走出来的金兴安,对不断学习、继续学习的意义有着切身体会。从一个文学爱好者,到成为有影响的作家,再到具有高级职称的新闻出版工作者,金兴安都是自学成才,每前行一步都是他不断学习进取的结果。

金兴安经常给家人讲自己童年的故事,讲为什么要捐建书屋,他要家人记住别人的好,自己也要做个好人,要常怀感恩之心,把感恩作为一种家风,一代一代传承下去。金兴安常说,当我们贫穷的时候,得到他人的帮助才渡过难关,当我们好起来的时候,既不要忘记帮助过我们的人,也要想到还有人处在贫穷之中,需要我们去伸出援手。金兴安的言传身教,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熏陶着自己的家人。金兴安说,感恩是一种美德,美德可以成为一件传家宝。古人尚且有“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的情怀,当代人就更要有所担当,懂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报恩社会,也是完善自我,自觉担当起传承中华美德、弘扬感恩精神的责任。

金兴安以一颗感恩之心,树起了一座中华美德的丰碑;李朝全以一部报告文学,讴歌了“中国好人”的感恩美德。他们共同书写了新时代的感恩精神,也是新时代最值得感恩的人。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