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承霖,男,1929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安徽农业大学教授,从事小麦生产研究数十年,他跑遍了皖北主产小麦的30多个县和上百个乡镇。2005年发起小麦高产攻关行动,推动安徽省小麦总产提高118亿斤,累计增产600.74亿斤,创造了粮食高产“安徽模式”,为全国粮食生产作出巨大贡献。荣获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标兵、安徽改革开放40年风云人物等称号。
2005年4月,面对安徽省小麦单产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现状,有着多年科研和实践经验的胡承霖给省政府“上书”,提出通过实施增产计划,实现全省粮食5年增产50亿斤的目标。随后,省政府成立了小麦高产攻关专家组,一场农业生产大会战在安徽拉开序幕。
经过1年的努力,2006年,安徽小麦总产即达193.4亿斤,比2005年增产31.8亿斤,增幅达19.7。在胡承霖等的精心指导下,经过8年努力,安徽省小麦单产提高了97.4公斤,总产提高118亿斤,累计增产600.74亿斤。单产和总产增幅全国领先,小麦总产增量占安徽省三大粮食增量的80%以上,创造了粮食高产的“安徽模式”,为全国粮食生产作出巨大贡献。
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到现在,胡承霖几乎跑遍了安徽省北部主产小麦的30多个县。每到小麦生产的关键期,他都在田间地头,顶风冒雨查看苗情,脚踏热浪指导生产,满腿泥巴传授科技,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泥腿子教授”。
胡承霖对农民有着很深的感情,对农业有着执着的追求,心始终和农民在一起、和田里的小麦在一起。怀着对“三农”事业的无限热爱、怀着对农民的深厚感情,每年胡承霖都要和他的同事们一起下乡做播种示范,早上5点多就从宾馆出发往麦田里跑,一整天都在麦田里现场开会、做示范播种、检查农业机械等。2010年,感动于他的精神和品格,小麦区的干部群众为他集体向省政府请功。目前,安徽省第二轮小麦高产攻关计划正在深入实施,90岁高龄的胡承霖依旧奔波在江淮大地,为了小麦高产、农民增收继续奋斗。 □ 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