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了,困了,来一罐。熬夜加班的夜晚,长途开车的路上,你是否也是靠着功能饮料来续命。然而你要注意了,最近网上有文章称,功能饮料在国外已经禁止,并且导致多人猝死。真的这么可怕吗?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专家指出,对咖啡因敏感,特别是有心脏病的人群建议少喝含咖啡因的饮料。(7月17日新华网)
商家当然希望产品销量越大越好,正是基于这一原因,当前部分功能饮料不仅针对所有人打广告,而且认为在累了、困了等不同状况之下,喝功能饮料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没有排除任何一个人,也没有加以提醒。
为功能饮料确定一个适应和禁忌范围,是比较合理的做法。通常情况下,只有药品才会有适应症与禁忌症,饮料并非药品,连保健品都不算,似乎没必要为之确定适应和禁忌范围。其实不然,功能饮料虽然不是药品,但内含的咖啡因却是很多药品的主要成分,当短期内大量摄入咖啡因时,完全可以起到相关药品的同样效果。“功能”与“功效”一字之差,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每一类食品和饮料都会有适应和禁忌范围,民间广泛存在“忌口”之说,就是一个有力证明,总不能对每一种食品和饮料都划定一个适应和禁忌范围吧?如何选择,应该主要由消费者自己决定。但要看到,对于普通食品饮料,消费者是能够作出正确选择的,但功能饮料等内含特殊物质的食品饮料,要想了解其适应与禁忌范围,需要具备一定的医学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很多消费者对此了解不足,就容易出现不当消费等现象,从而让健康受损。
假如功能饮料等含有特殊物质的食品饮料,能够主动在外包装上标明产品的适应和禁忌范围,商家或许会失去一部分消费者,却承担起了商家本应有的社会责任,有利于在社会上树立良心企业的形象,赢得消费者的认可与回报。因此,即使法规方面没有为功能饮料确定适应和禁忌范围的强制性要求,商家也不妨着眼长远发展,将消费者的健康放在首位,以此方式来提醒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