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人 奇事 奇书
最初的感动——读《东藏记》
倾听蝉鸣
下一篇4 2019年7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奇人 奇事 奇书
——相识李小林
□ 济宁 邱静波
 

2018年12月15日,我赴沪参加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召开的“2018知青研讨会”,下榻于东华大学喜天游大饭店。我是凌晨6点第一个来报到的,服务台把我单独安排在303房间。中午同安徽知青、武汉科技大学教授刘晓航去闵行参加他的芜湖知青好友、著名书法家熊恩普的宴请,下午4点多才回到酒店。打开房门,突然发现房中多了一位室友,这本是意料中的事。心想,又认识一位知青朋友,他身上会有什么动人的故事呢?正寻思间,室友拿着一本书走过来,热情地说:“我叫李小林,安徽知青,这是我写的刚刚出版的《知青日记十五年》,送给你一本,请你指正。”知青日记,我心头猛然一震,我刚刚读完刘晓航教授根据日记撰写的自传体长篇纪实文学《开花的荒岗》,我的全部日记也正在上海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复制捐赠,李小林的日记会有什么奇特之处呢?我边道谢边接过厚厚的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新作。

我快速地翻看着,全书666页,加上彩页36页,超过了700页,估摸着约有70多万字。书中的日记或长或短,少有间断,几乎是原样照录。暗自琢磨,事无巨细全部照搬,会不会像流水账一样,有价值的东西也全部淹没在里头了,能耐着性子读完,并把有用的东西检索出来吗?我抬起头打量着李小林,似乎想从他的脸上找到答案。李小林朴实的脸上挂着淡淡的笑容,消瘦的身材透露出岁月的沧桑,个子不高,却承载着坚毅。

晚上,各自忙完回到房间,李小林开始断断续续地向我讲起他的经历和写书出书的经过。从他的讲述中,我发现他是一个奇人。

李小林1948年11月出生于安徽合肥,1964年7月初中毕业于合肥七中,8月26日下乡到贫困蛮荒的大别山区岳西县店前乡当农民,从此便与这片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但他的人生道路是不平坦的,经历了令人难以置信和不堪承受的跌宕起伏和大起大落。他在这里娶当地农民的女儿为妻,结婚生子;多次招工上学坚辞不受,坚持干一行爱一行,干什么都成功;被树立为省市先进知青典型;他与省地县各级领导过从甚密,参加过第二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返城后不改初心,坚持回到既有欢笑也洒满泪水的第二故乡,与当地企业家一起从事乡村开发,继续为下乡地做贡献。他的日记是从1964年7月17日写起的,也就是在下乡前夕不满16岁便开始写日记了,直至现在,50多年不曾间断。他的不同之处在于经历起伏跌宕,却敢于以自己的日记为镜,向世人宣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初心和坦荡,奇人之奇恰在这里。他向我娓娓道出,一件又一件奇事。

自愿下乡——李小林是放弃升学自愿下乡的。他的父母不同意,并给他找好了合肥市外贸局一个单位学技术。但他执意不从,苦口婆心说服父母,同一帮同学来到贫困蛮荒的大别山区。不然,早就当上技术员,每月拿上40多元工资,不至于过着连煤油、食盐都没钱买的贫苦日子。

坚持日记——他在下乡前夕的1964年7月17日开始写日记,一写就是50多年,从未间断。在极度困难连煤油都买不起的日子里,他一点灯,妻子就把灯给他吹灭。他觉得只有日记是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可以说说心里话,他克服一切困难坚持下来了。数十年后,却是他的妻子动员他,你辛辛苦苦写了这么多年怎么不印出来让大家看呐?他说出书需要钱。妻子说我给你钱!预计3万元,结果花了5万元。出书也是历尽艰辛,但终于如愿以偿地把书印了出来。

蝉联典型——由于表现突出,他下乡不久就脱颖而出,被评为五好社员、优秀教师、县团委文件表彰的“活雷锋”。几经沉浮,又成为省地典型,直至全国会议知青代表。

拒绝两招——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频频光顾到他头上,几次大学招生、工厂招工,甚至政府招干,都被他一一婉拒和谢绝。他说我是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岂能临阵脱逃,还是把名额给别人吧。他于1976年10月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1976年12月作为安徽省的知青代表出席第二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与全国208名知青代表一同载入史册。 农民为妻——诸多光环没有使他飘飘然,他没有忘记决心在农村一辈子的誓言。在放弃招工、上学的同时,毅然娶了一位农民的女儿为妻,在农村过着物质清贫而精神富足的日子。

听完他的讲述,我不仅对他的经历唏嘘不已,而且对这本书的内容有了大致印象,开始认真阅读。我发现,这部日记真的是一部奇书,原汁原味,飘荡着泥土的芳香。知青下乡,除了第一天的鲜花和掌声,接下来的便是同几亿农民一样的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野劳作。经受着饿其体肤、劳其筋骨,劳心于柴米油盐酱醋茶,煎熬于酷暑严寒,纵有豪言壮语也是开知青代表大会上的临时彩排。经过包装,便成了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的知青样板,还有何看点?而这本书,全部无删减、无添加地保留了当年知青最原始的生存状态,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人生细节。掩卷沉思,不仅读出了知青的全部苦难,还读出了共和国的脚步蹒跚。不仅没有抹黑,却反衬出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从不间断,解构完整的记忆链条。作者没有挑选和删减,而是将数十年的经历和心路从不间断地和盘托出。完整地再现了一位知青——全国知青的缩影,在起伏跌宕的政治风云和曲折前行的发展历程中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复原了整个上山下乡的历史,作为回忆使人浮想联翩,作为史料弥足珍贵。

忠于历史,直抒胸臆敢于揭露。正因为作者经历过大起大落,看惯白云苍狗,因此毫不掩饰,直抒胸臆。不仅有颂扬,而且有鞭笞。扬善不隐恶,颂扬不吹捧,行云流水,娓娓道来,还历史以真实。细读日记,催人泪下的场景描写、痛彻肺腑的情感抒发比比皆是。像一幅幅乡村素描画,不由得使你走入画中,与画中人同喜忧、共哀乐,这些文学元素,闪烁着文学亮点和人性光辉。作者50多年的日记,就是50年坚持不懈的文学创作。《知青日记十五年》,是在朝不保夕的困顿之中天天坚持日积月累而成就的,她是在生命的激流中奔腾翻滚的一朵耀眼的浪花。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