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火的原因和损失真相是一样地查不出来。但我疑心这是偷盗犯故意放火灭迹的。过不多天,我住的养心殿东套院无逸斋的窗户上又发现了火警,幸好发现得早,一团浸过煤油的棉花刚烧着,就被发现了,未致成灾……事实上,偷盗和纵火灭迹都是事实,师傅们也没有避讳这一点。”这是末代皇帝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写下的话。
1923年6月26日,故宫建福宫突发大火,大量文物被毁,据当时媒体估计,“损失在一千万以上”。
20天(7月16日)后,溥仪将宫内太监全部裁撤。据史料记载,1922年时尚有1137名太监。但没过多久,清宫又偷偷召回百余名太监,这番操作令“太监纵火说”更深入人心。
96年过去了,重审建福宫这场大火,仍有颇多疑点。 □ 据《北京晚报》
这里有乾隆的毕生收藏
建福宫位于故宫西北角,在内廷西路西六宫西侧,本是西五所中的第四所和第五所。
乾隆11岁时,在圆明园拜见康熙,深得康熙喜爱,被收入内廷抚养,住在毓庆宫,距康熙居住的乾清宫不远。乾隆后来写诗说:“当年诸孙行,惟我承恩最。”
雍正继位后,乾隆仍住在毓庆宫。雍正五年(1727),17岁的乾隆大婚,按清制,应“分府”,即搬出内廷,别开府邸居住,可雍正却将宫中西五所的西二所赐给乾隆居住。
雍正去世后,乾隆继位,西二所成了潜邸。
建福宫花园“募千夫而齐力”,乾隆七年(1742)施工,当年便完工,此后又多次修补。建福宫花园面积不大,但设计精巧,模仿了江南私家园林,在故宫四大花园中别具特色。乾隆本打算“备慈寿万年之后居此守制”(即退休后居住),但他禅让后,住在宁寿宫花园,该花园完全仿自建福宫花园。
建福宫花园内的石子路是故宫最早的石子路,据1940年《立言画刊》报道,紫禁城房顶非黄瓦即黑瓦,建福宫却是蓝瓦,“当改建时,因欲作为守制之所,故全覆以蓝色琉璃瓦”。
乾隆皇帝去世后,嘉庆将乾隆平生收藏的珍宝全部封存,堆放在建福宫。
多国人士参与终于扑灭大火
1923年6月26日夜,建福宫突发大火。
《申报》在7月1日有详细报道,称:“夜内十一时余,清室神武门内迤西,建福宫内,突起火警,烧约半小时余,始行觉知然,当时已火光冲天,势甚猛烈。”
京师军警部门立即调消防队驰援,却被阻于神武门(故宫北门)外,卫兵表示:“未奉谕旨,外人不许入神武门一步。”
时任京畿卫戍总司令的王怀庆、警察总监薛之衍、步军统领聂宪藩等绕东华门(紫禁城东门)进入,找到内务府大臣绍英,可绍英怎么也找不到溥仪。此处有些离奇,溥仪就住在建福宫旁,当时正在火场看热闹,应不难找。“延至一时二十分,(绍英)始在西宫觅得溥仪,溥仪犹以家训不得令外人入宫为言”。
在绍英再三催促下,溥仪召开临时御前会议,同意消防队进入。“消防兵惊驰至着火地点,当由消防处左右两翼年田两统,率技士救火器直入建福宫门内,放水喷射,无如火势太猛,所有激射之水尽被火力化作白气,颇不济事”。
当时紫禁城无自来水,水井亦多枯,只能从城外筒子河引水,远在400多米外。溥仪的英文老师庄士敦赶到后,忙给意大利公使馆打电话,招其消防队入救。
据《申报》报道:“义国(即意大利)消防技士男女七八人,携来消防机器,由东华门驰入,向火场喷水激射,幸义人之机器异常锐利,喷出水线犹如瀑布,因此火势乃渐缩小,直至日出后六时,始脱出火势蔓延之险。”“又闻把激筒嘴者,系一美国女士。”
查了半天也没查出责任人
大火被扑灭,但损失惨重。
在《我的前半生》中,溥仪写道:“内务府后来发表一部分糊涂账,说烧毁了金佛2665尊,字画1157件,古玩435件,古书9万册。”
该统计太不全面,学者秦国经、高换婷依据现存档案,发现建福宫的陈设文物即达一万件以上,乾隆收藏的珍玩尚不在其中。
据《申报》报道:“被烧最宝贵之物,一曰分水珠,大如鸡卵;一曰玉西瓜,径圆在一尺五寸内外;一曰渡江席,不知何材料所织,在水面载重不沉;一曰清太祖努尔哈赤大履,系历史上英雄遗物。”
警方当天便逮捕了7名太监(黄进福、赵瑞发、李玉兴等),却未能审出究竟。内务府也对建福宫太监进行了审问,黄进福说:“该殿向系皇室演电影地方,所有电影片及机器均储于内,宫内电灯房亦在该殿内另设粗线,专预备演电影之用。此次如何起火,实不知情。”
光绪十四年(1888),紫禁城开始安装电灯,溥仪时,开始放电影。
中正殿首领太监马来禄则说:“小僧(马信佛教)因惊,昏过多时,经大家挽救,始得复生。当夜何人所移何物?何队所抬何物?实因更深夜半心乱之时,小僧不能识认。”
最终,民国大总统府司电处给内务府的信件中说:“查失火原因或有他种情事在内,而电线经年久不查,前晚前又新经大雨之后,电线走火亦一主要原因。”
意思是,没有责任人。
太监竟将责任推给皇上
对此结论,溥仪难以接受。放电影是他安排的,查了一圈,责任反而归到了自己头上,其中必有蹊跷。
在《我的前半生》中,溥仪写道:
我再到太监窗下去偷听,不料竟听到他们这样的话:“这把火没准就是皇上自己放的!”
“真可怕极了!”我回到养心殿东暖阁,心里扑扑地跳,“他们犯罪,还想给我栽赃,真太可怕了!”
著名学者范鹏飞先生认为,太监不知溥仪偷听,私下揣测,可见并非纵火者。只是溥仪对太监早已失去信任,在此心态下,自然会将火灾的责任归到太监头上。
溥仪与太监不睦,因隆裕太后(光绪的皇后,慈禧的侄女)在世时,刻意打压同治与光绪留下的4个妃子。1913年2月,隆裕太后去世,4个妃子均得到太妃称号,成了溥仪的“皇额娘”,从此溥仪每日需到四宫请安。
四宫间矛盾重重,均派太监监视溥仪,处处加以约束。
溥仪与乳母王连寿(即二嫫)亲近,9岁仍未断奶。大太监张谦和(即大德张)看到后,便讽刺溥仪要注意年龄,溥仪大怒,命人杖责年已六旬的张谦和。
清朝灭亡后,紫禁城管理混乱,太监甚至组织民间旅游团入宫住宿,宫内还出现了“购物一条街”。
建福宫大火前,溥仪见宫中珍宝严重丢失,命内务府清点建福宫,没想到,几个月后,“便突然发生火警,已清点的和未清点的全部烧个精光,这无疑是偷盗犯放火灭迹的”。
可问题是:建福宫并无底账,没人知道原本有多少文物,则清点无法暴露偷盗罪行,何需“灭迹”?
裁掉太监也是为省钱
建福宫大火后,溥仪将太监全部轰出紫禁城。但范鹏飞先生指出,溥仪可能是以大火为借口。
清帝逊位时,与南京临时政府签订了《清帝退位的优待条件》,有“大皇帝辞位之后,月月所用四百万元,由共和国专款拨用”条款,但民国政府未兑现承诺。
据学者刘平、孙昉钩沉,1912年,为接待孙中山,小朝廷已颇感艰难,绍英抱怨说:“此次恭请孙中山预备酒宴,或照总统府,或仿外交部样子办理为妥。若用膳房菜品,此次开支又不得了。”
王国维曾气愤地写下:“宣室遗言犹在耳,山河盟誓期始终。寡妇孤儿要易欺,讴歌狱颂终何是。”
为应对经济压力,1914年小朝廷裁掉272名内务府官员,1922年,又裁掉308人。1923年7月驱逐太监后,9月又释放大批宫女。清朝宫女数量少,康熙曾说:“前代宫女至数千人,今慈宁宫、宁寿宫外,乾清宫妃嫔下使令老妪、洒扫宫女,合计止一百三十四人。”
清制,皇太后只能用12名宫女,慈禧太后严重超标,也才25人。在清宫档中,宫女数量一般不超200人,到溥仪时,已远不足此数,仍要裁员,可见经济艰难。
内务府曾与民国政府协商,开放颐和园,门票收入的2/3归皇室。此外,还提出开放紫禁城部分区域,建立“皇室博物馆”,收取门票,但还没落实,溥仪就被驱逐出宫了。
火后又被“宰一刀”
据报道,溥仪发给出宫太监的遣散费是大头目500元,小头目300元,普通太监200元,但据一些太监回忆,他们只拿到20元。
为防太监报复,《申报》称:“(溥仪)时有戒心,自常佩一小宝刀,近复改带手枪。”
奇怪的是,在建福宫大火当天,“西城醇亲王旧邸之民国大学,亦毁于火。又朝阳门外某巨刹,亦为火毁去一部分,前清海公之遗骸及显贵之灵榇,均付一炬”。
醇亲王旧邸是奕譞的住所,光绪皇帝生在这里,因此成了潜邸。醇王府遂迁到后海北沿(今宋庆龄故居所在地),后来溥仪生在这里,此地也成潜邸,醇王府又迁往中南海西北角,但还没修好,清朝便灭亡了。
建福宫火场清理延续了一个多月,其间《申报》报道:“太监夫役中,有私将扒出之金夹在衣上者,经内务府大臣绍英当场搜出,已请溥仪谕旨,定于二日下午斩决。”此时报道偏猎奇,难辨真伪。比如7月23日,《申报》称:“太监首领小王三等交代不下,不得已而放火以灭其迹。”并无实据。
从档案看,清理火场的军队、警察待遇甚佳,可享用皇室购买的啤酒、葡萄酒、冰淇淋、罐头、香烟、茶、点心等。对救火机构与人,内务府给出赏银多达6万余元,此外还送给意大利使馆瓷瓶2件、磁盘7件、大绸30端和葡萄酒2打。
火场清理完毕后,在庄士敦的建议下,溥仪在废墟上修了一个网球场。直到2005年,建福宫才重修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