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住建部日前介绍,46个城市将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根据《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考核暂行办法》,由住建部负责每季度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进行考核。此外,为落实细则,多地开始对基层干部进行考核与问责。
记者调查发现,推行多年的垃圾分类开始真正落地。 □ 据新华社
多地立法,推进垃圾分类落地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政策与环境规划研究所所长宋国君说,推动这么多年,这一次,国家“动真格”了,垃圾分类终于不再停留于口号和倡导。
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要求,46个城市将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到2020年底,基本建立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2025年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据记者了解,此前,上海、北京、杭州、成都、重庆、厦门、合肥、广东等均进行了地方立法,一些重点城市在城区范围已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
为推进垃圾分类真正落地,不少地方都规定,违反垃圾强制分类规范的各类主体将面临包括罚款在内的多种处罚。重庆市、杭州市都规定,未分类投放生活垃圾且逾期未改的,对单位和个人处以不同额度的罚款。
多地还明确了管理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加大处罚力度。厦门市规定,对违法管理责任人可以处以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对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单位罚款数额10%的罚款;杭州规定,对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未履行职责等行为,处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此外,上海、合肥等地还将履行生活垃圾分类义务与个人征信挂钩。
如何让垃圾真正“分得清”?
垃圾分类涉及投放、收集、运输、处置四个环节。“一口茶叶渣就能毁掉一箱可回收废纸。”宋国君告诉记者,生活垃圾混装、混运,既伤害公众的分类积极性,更破坏垃圾分类回收效率。目前,各地推出不少措施保证垃圾“分得清”。
要让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提高居民分类投放准确性是关键。2018年,上海市出台《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指引(居住区)》,不久前,上海相关部门又编制并投放了“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南”,一些方便市民查询垃圾分类信息的小程序也纷纷上线。
此外,上海投入大量人力具体落实。“小区的分类投放点都安排居委会工作人员开袋检查、现场指导。”上海市民钱女士说。据了解,一些中小学校还组织学生在暑假期间到街道担任志愿者。
为解决“混装混运”问题,北京要求垃圾运输车辆“亮出身份”,标识要醒目,车身颜色统一为绿色,并通过智能技术进行精准管理,居民可通过电话监督举报;上海为市民提供“垃圾去哪儿了”微信平台、12345电话等监督方式。
垃圾分类带来多重“冲击波”
“分类型垃圾桶网上卖断货了”“工作太忙只能求助爸妈或保姆,家人多了很多话题”“公司里个人座位旁的垃圾桶都没有了,扔垃圾人都跑瘦了”……近日,强制垃圾分类成为网络热门话题。
一些个人生活习惯悄然改变。上海的宋女士说,为减少垃圾分类错误,已经开始少叫外卖了。北京市民陈辉说,父母开始把塑料袋反复使用了,尽量减少垃圾。
垃圾分类带来新的市场商机。洁满仓清洁用品公司工作人员说,近来,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集中更换分类垃圾桶,订单量巨大,公司开足马力生产仍然供不应求。一些年轻人看准时机创业。
垃圾分类对基层治理提出更高要求。厦门、广州多地将相关内容纳入各区党委、政府和街(镇)党工委的工作考核。
资本市场也闻风而动。近来,A股市场中垃圾分类概念股集体上涨,多只个股甚至连续涨停。首创环境副总裁胡再春表示,垃圾源头分类是大趋势,让错配的废物变成财富,市场潜力巨大。有机构估算,固废全产业链市场有望达到千亿元规模。
宋国君说,政府要求、公民自觉、企业助力,多方合力才能让垃圾分类真正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