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家住合肥市蜀山区的董女士向本报记者反映,她去年年初购买的理财产品银行承诺保本,但是今年同样收益和期限的理财产品,银行却不承诺保本了,并且对她做了风险提示。董女士表示十分困惑,“为什么同一个银行,收益和期限差不多的产品,原来介绍理财产品是保本的,现在不敢承诺保本的理财产品,投资者还敢购买吗?”
多家银行对理财产品进行风险提示
记者走访了合肥市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徽商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杭州银行等多家银行咨询理财产品业务。在徽商银行某支行网点,记者看到在理财窗口旁边的电子显示屏上滚动着最新理财产品的名称、起购金额、存续期间、收益区间等信息。理财经理则拿出宣传折页,根据记者的需求做了推荐,其中收益率大约在4%~5%左右,但是不承诺保本保息,问及原因,理财经理解释道,“现在的银行理财产品都是不承诺保本保息的,从历史上来看没有出现过不保本的状况,但是之后的我们是不能跟您承诺的,只能说有一定风险。”
带着同样的问题,本报记者咨询了杭州银行合肥科技支行,该行大堂经理指着理财产品的宣传牌说,“如果考虑要保本的话,可以购买我们的结构性存款产品。普通收益较高的理财产品我们也是不承诺保本的。”而光大银行更是在其产品折页上对结构性存款产品的亮点做了“结构性存款,保本又安心”的产品亮点介绍,而在收益较高的理财产品旁写了“理财产品过往业绩不代表其未来表现,不等于理财产品实际收益。理财非存款,产品有风险,投资需谨慎”的风险提示。
之后记者走访了合肥市多家银行网点,每家银行均有保本型和非保本型理财产品销售,而保本型则被称为“结构性存款产品”,普遍收益率在3.5%上下,时间从91天到一年不等;非保本型理财产品收益则一般高于4%,但是工作人员均对记者做了不承诺保本的风险提示,也有工作人员会说其实这类相对稳健,也没有发生过不保本的情况,但是由于监管部门的要求,必须这样对投资者宣传。
理财产品进入监管“新时代”
据悉,2018年4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出台《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简称“资管新规”),此后,包括理财在内的中国资产管理行业进入统一监管和功能监管的“新时代”。
资管新规明确资产管理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至2020年底的过渡期内打破刚性兑付,金融机构发行的新产品需符合意见相关规定。这意味着,受投资者欢迎的保本型理财产品将逐渐减少,2020年底过渡期满后将正式退出市场。
实际上,之所以去年年初之前理财产品的收益承诺保本,就是归因于银行兜底,不论银行投资收益如何,均会承诺并到期兑付给投资者约定的本金和利息。之前理财产品风险承担主体为银行,投资者很少出现本金亏损,所以投资者一般不会注意了解理财产品属性,对资金流向和风险警告并不关心,从监管层面上不利于理性投资环境的打造。但是今后这种现象将不会存在,银行不得承诺保本保息,要严格执行“卖者尽责、买者自负”,产品亏了投资者要自己承担损失。
什么是结构性存款产品?
它真的保本吗?
结构性存款根据官方的定义可以简单理解为:结构性存款50万内且受到国家存款保险条例保护,客户所承担的风险是指利息可能发生损失,但本金不会有任何损失。资管新规之后,银行理财产品不再享有本金保本的承诺保障,而现有银行理财的存量客户又多是追求保本保收益的风险厌恶型投资者。为防止自有客户的流失,商业银行开始对表内业务谋求转型,通过结构性存款产品来代替已有的保本理财产品。
结构性存款:指金融机构吸收的嵌入金融衍生工具的存款,通过与利率、汇率、指数等的波动挂钩或与某实体的信用情况挂钩,使存款人在承担一定风险的基础上可能获得更高收益的业务产品。而“结构性”则指的是将资金大部分投资于“低风险低收益”的银行信贷或者固定收益类低风险产品上,少部分投资于“高风险高收益”的包括金融衍生品在内的高收益产品中。通过一定条件的设置,确保产品拥有在承担一定风险情况下获取超额收益的机会。
某银行从业人员李女士建议投资者在购买结构性产品时,最好选择熟悉的挂钩资产。如果熟悉创业板、沪深300,可以买挂钩相关的股票产品。如果比较熟悉黄金,认为它在未来一段时间会涨(跌),可以买挂钩黄金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