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大学》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许辉的《泗水边的〈大学〉》是解读经典的一部随心随性之作。确切地说,许辉的解读不是评析,而是感悟。
在第三章《每天都要除旧布新》中,许辉提到在浙江湖州采风时经常遇到的“漾”这个字。漾是有活水流入、流出的池塘或小湖泊。由此,许辉想到中国文化其实也是一个“漾”。即便是十九世纪中叶以来的落后挨打阶段,中国文化也是充满了强劲的除旧布新之能力。得了许辉的启发,一个日日新的人不也可以被视为一个漾吗?品读经典不正是日日新的路径?又比如在第十一章中对工具理性精神全面具体的分析。许辉认为工具理性精神是事业成功的基础动力和必须的工具。但是如果让这种精神一味走到底,则必然导致对目标的异化。“为人类可能最终会导致反人类,为幸福可能最终导致不幸福,为解放可能最终导致被束缚,为发展可能最终导致不发展。”
许辉的解读常常出入于历史与现实的无缝对接中,意在打破现代人与古代经典之间的鸿沟。与其说许辉的解读形成的些许文字,是一册册书,倒不如说是一种倡导与号召。品读经典,并非专家学者的独有之举。其实,它并不一定要有高深学问不可,只要有和古典对话的情怀,一般读者也可以从经典这座富矿中采得一己润心之物。如许辉所说:“除引用的一些诗文外,《大学》的文字均浅显易懂,意思也都不难理解和体会。这就为后人和众人的学习提供了一个低门槛。但门槛低、入门易是一回事,各人理解得深浅、正误又是一回事。”因此说,许辉的这本书又是极好的导读书籍,读之有大受益。这不是赏鉴经典的学术著作,而是品味经典之后的心泉流出,慢慢悠悠、节奏分明,是普通读者可以领略的美丽风景。
在利来利往的当下社会中,古圣先贤之不亲近已久矣,古代经典之不读亦久矣。这是颇值得担忧的。担忧的是我们忽视了一笔笔可贵的精神财富。这种担忧并不是一味提倡复古,也并非认为古典书籍中的一言一语皆可为现实所用。只是,我们不能无视书中那些历久弥新、有益世道人心的名言警句、苦口婆心、谆谆教诲。包括本书在内,许辉解读《论语》《老子》《中庸》等古代经典的作品都是可读的,也是耐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