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拒绝与在交友会上认识的家长交流,然后,我被拉黑了。”近日,在长江日报“WH爱加”交友平台,记者收到读者小贾的吐槽:“我参加了几场交友会,合适的姑娘没认识几个,倒是‘收获’了一批叔叔、阿姨。如果女方有意,应该自己来参加交友会。”(6月10日《长江日报》)
很多人都注意到了,在各种各样的相亲大会,或者是一些城市公园里面固定的相亲角,上了年纪的,头发花白的中老年人成为了主角,显得比现场的年轻人还积极、主动、热情,但是他们并不是来给自己相亲的,而是代替自己的儿女来相亲的。
如果说旧社会的包办婚姻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话,那么现在父母代替儿女选择交往和结婚对象,甚至父母代替儿女对未来的婚姻对象进行刷选,这和过去的包办婚姻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事实上,一些中老年人的这种做法,虽然其良苦用心可以理解,但是仍旧招致了年轻人的反感和抵触。因为很多父母都是瞒着儿女出来替他们相亲的,自然谁都不愿意本来需要自己亲力亲为的事情被别人越俎代庖,哪怕是自己的父母。
结果就是父母辛辛苦苦的劳动成果,年轻人完全不领情。比如他们从外面带回来的其他年轻人的各种资料,儿女根本看都不看,同样的道理,他们送出去的儿女的各种资料,被其他老人带回家,他们的儿女也同样看都不看。这也就意味着,父母的努力,在儿女面前完全就是无用功、无效劳动。
老年人对子女婚姻大事的着急是有理由的,但是年轻人的反感也是有理由的。毕竟这是在选择自己一生的伴侣,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从长相到性格,从兴趣到爱好,都需要符合自己的心意,满足自己的心理设定才行,但是父母在代替子女相亲的过程中,更多看重的还是对方的教育背景、收入水平、家庭是城市还是农村等等。两代人之间在婚姻理念上的这种鸿沟,是很难弥合的。
儿女的幸福,掌握在儿女自己手里,更多的要由他们自己去把握,父母不合理的越俎代庖确实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