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上午,在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郎溪县高井庙野放区内,120条扬子鳄告别原来生活的8.7公顷“小家”,回归野外。这是保护区实施的第15次扬子鳄扩大野外种群放归自然活动,也是保护区首次规模化扬子鳄放归活动,放归数量超过去16年放归总和。至此,成功放归野外的扬子鳄总数已达228条。
120条扬子鳄超过去16年放归总和
本次野外放归的人工繁育扬子鳄,平均年龄6至7岁,雄性30条、雌性90条,共计120条,分别放入46个塘口。其中,有18条安装了卫星追踪器,用于放归后开展监测。
2003年,保护区宣州区红星保护点首次放归3条扬子鳄;2006~2018年,在郎溪县高井庙野放区连续13次实施放归活动,共放归105条扬子鳄。安徽扬子鳄保护区累计实施14次扬子鳄放归野外活动,外放鳄总数达108条。
据了解,高井庙野放区外放的扬子鳄均已适应当地环境,恢复了在自然环境下的生存能力,并开始繁育后代。截至2018年底,累计产卵14窝、224枚,自然孵出幼鳄112条。扬子鳄“野放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效。
“本次共放归120条扬子鳄,是保护区第一次规模化放归。”安徽师范大学教授、国际鳄类专家组亚洲区副主席吴孝兵表示,本次扬子鳄放归数目之所以这么高,一方面是因为之前的扬子鳄放归积累了大量相关经验,另一方面,是由于放归区生态改善情况较好适宜大规模放归。
与恐龙同祖 “活化石”一度濒临灭绝
有“活化石”之称的扬子鳄,古称作鼍(tuo),因其曾生活于长江(别称“扬子江”)流域,故得现名,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中国特有珍稀物种。扬子鳄与恐龙同祖,繁衍至今,在地球上已生活了两亿年,成了生物进化史上的“老寿星”。
扬子鳄原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因自然环境变迁与人类活动干扰,其分布范围逐渐缩小,种群数量锐减,到上世纪70年代末野生扬子鳄总数已不足500条,零星分布于皖东南地区和皖、浙交界地带,濒临灭绝。为拯救这一珍稀物种,国际野生动物保护组织将其定为临危种和禁运种,我国政府把它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并相继成立了人工繁育中心和自然保护区。
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宣传教育科科长、副研究员汪仁平介绍,当今世界上共有24种鳄类,只在我国长江下游流域分布的扬子鳄是其中最濒危的一种。目前野生扬子鳄分布范围缩减到安徽的宣城市和芜湖市。
并不是所有扬子鳄都能回归自然
“此次放归野外的120条扬子鳄,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
安徽扬子鳄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孙四清介绍, “扬子鳄的野放有一套科学程序:放归的扬子鳄要先进行2到3年的野化训练,以提高其对野外环境的适应能力;在放归前的一周时间,要对扬子鳄进行健康检查和DNA检测,按雌雄比3:1的比例进行筛选,避免选择近亲;最后,基于持续的动态跟踪监测需要,会给扬子鳄安装卫星追踪器,用于放归后开展监测。”
人工助力修复扬子鳄“新家”
据了解,扬子鳄保护区与当地乡镇、社区沟通协商,通过实施征地保护、租赁保护和合作保护等模式,扩大扬子鳄适栖地范围,提升栖息地质量。
2005~2018年5月,宣州、郎溪、广德、泾县、南陵五站点累计恢复栖息地313.9公顷。其中,郎溪高井庙野放区恢复湿地300公顷(水面26公顷,陆地259公顷,岛屿15公顷)、高井庙野化训练区8.7公顷,泾县双坑团结水库修复湿地2.6公顷,广德朱村水库修复湿地面积1.18公顷,宣州红星水库筑岛705.6平方米。
孙四清告诉记者,按照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2019)3号文件,通过增设保护区范围的金梅岭、徽水河河边滩地、东风水库、安冲水库等4个片区,改善扬子鳄核心栖息地等方法,我省力争2028年野外种群数量达150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