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订单赔500元 倒逼外卖业规范经营
非常道
“三无”短期工,凸显权益保障短板
对“拉五保户住院” 要依法“诊治”
微声音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5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三无”短期工,凸显权益保障短板

□ 汪昌莲
被住院 王恒/漫画
 

短期用工人员因其用工时间灵活、成本低等优势备受招工单位青睐。这类劳动者大多为外来务工人员。然而,记者近日调查发现,由于这部分劳动者法律意识较弱,一些用人单位常打着“短期灵活用工”等幌子,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不为他们缴纳社保,进而侵害其劳动权益。(5月21日《工人日报》)

现实情况是,目前短期工与用人单位之间,基本上是劳务关系。由于短期工大都是“三无”人员,导致“以罚代管”现象比较普遍。一方面,就业中介机构从短期工身上,获取了不菲的抽成;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为追求服务质量,会通过催单、扣款等方式对劳动者进行管理。这种管理方式,相当于把企业的经营风险,转嫁到劳动者身上。更有甚者,在服务过程中,发生安全责任事故时,本应由用人单位承担的赔偿责任,也往往落到劳动者身上,而企业则得以置身事外。

可见,“三无”短期工,凸显权益保障短板。这显然值得有关部门反思。针对在多元化就业结构中,成长起来的短期工劳动群体,政府应实行“包容审慎”的监管,在鼓励创新的同时,还应出台相应的政策与保障制度,引导企业规范用工,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比如,可以因群体施策,实行分类认定管理。对于依靠脑力劳动和特殊技能获得较高收入、更愿意以自由职业身份存在的人群和行业,可以参照民事合作关系予以认定;而对于主要依靠体力劳动获取报酬、职业风险较高、平等协商能力较弱的,政府应加强正面引导,杜绝企业借民事合作之名,行规避劳动关系法律适用之实。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已开始探索,在短期工集中的行业引入工会制度,保障劳动者权益。比如,上海正在探索,开展区域性、行业性工会“两次覆盖”,针对快递物流员、网约送餐员、家政服务员等六大新型就业群体,以推行联合工会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把广大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