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长三角,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企业推介项目
第二批“安徽省省级体育生态公园”
下一篇4 2019年5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拥抱长三角,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星报讯(潘浩 记者 江锐) 5月17日,2019年全省体育产业工作会议在合肥召开。省体育局巡视员甄国栋出席会议并讲话,体育产业发展处处长杨晨曦作工作报告,体育产业发展处调研员蔡维燕主持会议。局机关各处室、各直属单位负责人,各省辖市、省直管县体育行政部门分管领导及部门负责人,新评省级体育产业基地、省级体育旅游基地负责人和体育产业推介项目代表等100余人参会。

甄国栋作了题为《拥抱长三角,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讲话。他指出,体育产业是体育强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体育产业发展高度重视,寄予厚望。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各级体育行政部门以“体育产业大发展”和“做大做强体育产业”为目标,坚持“品牌引领、融合发展”战略,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政策持续完善,重大项目建设持续推进,品牌产品培育持续加强,产业发展基础持续巩固,在体育产业大发展的征途中迈出了新步伐。

甄国栋要求,全省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新时代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提高体育产业工作站位。一是要坚持体育产业与体育事业协调发展,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发展体育产业与大力发展公共体育事业的关系,以大体育观、大产业观的视野来科学认识和把握体育的丰富内涵;二是要坚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跳出部门思维,跳出体育看体育,发挥体育产业在拉动消费、扩大就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站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准确把握发展体育产业的重要意义;三是要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提高体育产业发展的规范化水平,把资源的种子放到市场的土壤里,让它发芽生长,结出硕果,真正提高各类体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四是要牢牢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重大机遇,深度参与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合作,认清差距,迎头赶上。

甄国栋最后强调,要全面做好2019年度全省体育产业各项工作,一是要重示范、促融合,坚持区域联动,构建发展新格局;二是要明目标、善规划,探索项目产业,探索发展新路径;三是要强政策、牢基础,推进重大项目,提升服务发展水平;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

杨晨曦回顾总结了2018年我省体育产业工作。2018年全省体育产业工作紧紧围绕局党组“体育产业要聚焦‘大发展’,激发‘新动能’”的要求,以“建设体育强省,实现体育产业大发展”为目标,坚持“品牌引领、融合发展”战略,顺利完成省体育局“626”体育产业重点工作。一是体育产业对经济发展贡献显著提升,我省2017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723亿,体育产业增加值达到257亿,占GDP的比重分别达到2.68%和0.97%,首次双超全国平均水平,年增速达到35%以上,位居全国前列;二是体育产业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会同省发改委等部门,在全国率先出台了体育产业发展相关政策;三是体育品牌建设取得新成就,我省多个体育产业项目获得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全国体育旅游“十佳”精品项目和省级特色小镇等荣誉;四是培育体育赛事活动品牌取得新进展,成功举办第五届中国汽车(房车)露营大会、“健康安徽”环江淮自行车万人骑行大赛等大型赛事活动,体育项目赛事活动在全国影响力不断增强;五是体育产业融合发展进入新高度,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工作进一步深入,与省级金融机构共同搭建体育企业融资发展平台。

2019年,全省体育产业工作将继续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一系列促进体育产业优惠支持政策,深化做好“体育+”和“+体育”,贯彻落实“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壮大体育产业规模,培育更多品牌产品,抓好体育产业基础性工作,提升全省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和影响力,为建设体育强省作出更大的贡献。

绿茵天地体育产业股份公司、合肥云联鸿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径学思(北京)文化科技有限公司、途居露营地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汽车摩托车运动联合会等六家企业(单位)围绕场馆运营、大数据平台建设、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汽车自驾运动营地规划建设和汽车赛事运营等内容做了精彩推介,各省辖市、省直管县体育行政部门和省体育中心、局机关服务中心作书面交流。

会上,对2018年新获评的省级体育生态公园、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单位、项目)和省级体育旅游产业基地进行了授牌。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