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当年18位“大包干”带头人到如今新评选出的18位致富带头人,两个“18”不仅是历史的巧合,更是小岗改革精神的传承与接力。
种粮大户程夕兵筹备粮食深加工
程夕兵是小岗村有名的“种粮大户”。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小岗村时,特地来到他的承包田,仔细询问粮食种植情况。
“2016年总书记在视察结束时,他拉着我的手说,‘一定要好好干,祝你有好的收成’。”每每想到总书记的谆谆教诲,程夕兵就心潮澎湃,“我一定不辜负总书记的嘱咐,多种粮,种好粮。”
“现在种地和过去不一样了。”程夕兵边回忆边说,一开始他只是帮外出务工的邻居代种,后来实践中发现进行机械化不仅省时省力,而且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地越种越多,越干越有劲。
看到了机会,程夕兵便搞起了土地流转,规模逐年扩大。为了把“农业靠天收”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夕兵筹集了300万元建了个农机大院,包括烘干中心、育秧工厂和农业植保,涵盖了农业生产的全链条。去年10月,程夕兵还把烘干中心的动力设备从燃料更改为天然气,尽管成本翻了三倍多,但程夕兵说,“想干就不怕折腾”。
从关注粮食的量,到注重粮食的质,程夕兵从源头抓起,用好种子,种出好品质。“传统的粮食种植利润不大,优质稻比普通杂交稻每亩少产200斤左右,但品质提高了,一亩地反而多挣两三百元。”
粮食安全、有机大米、粮食附加值……接受记者采访时,这些词汇,频频从程夕兵口中说出。显然,他已从传统农民转变成为了一名敢想敢干的“新农人”。
“我已经建了一家小型米厂,‘小岗村程夕兵大米’的品牌已经注册了。”程夕兵说,现在他正在积极筹备粮食深加工,打造小岗自己的品牌,更长远的设想是“从种到收,到加工,到餐桌,拉长粮食产业链,实现一条龙服务,让消费者吃上绿色放心粮食产品 ”。
养殖户殷玉荣做循环生态农业
在水泥厂打过工、送过快递、跑过运输,但殷玉荣一直不甘心。看到小岗村发展得越来越好,她按捺不住了,“想回家发展,闯出些名堂。”
在农村,养殖业通常是创业首选,殷玉荣也有自己的想法,“规模化经营才能发展好。”敲定主意后,一直在外打工的殷玉荣便回到家乡开始了创业之路。
“万事开头难,我以为养猪容易入门,后来才发现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前三年基本都是光投入没有产出。”自2012年办起了养猪场后,她在摸索中学习到了各种养猪规律,猪苗的成活率大大提升。2015年,殷玉荣的净利约四万,有了稳定的客户和销售渠道。2016年,殷玉荣迎来了养殖事业的全面开花,赚了五六十万。
“现在养殖业也得用新思维。”如今,殷玉荣开始带领乡亲们试点稻虾联作模式,在300多亩水稻田旁边的沟渠里养虾,她还将养猪场的猪粪也利用起来,做循环生态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