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住一个屋檐下,还是各过各的?不少老人和子女有着这样的疑问,老人们担心彼此生活习惯有差异,认为分开住更妥当;子女们则因为担心老人的健康安危而“总悬着一颗心”,对不同住“心有忧虑”。对此,专家表示,年迈体弱的老人最好和子女同住,“如果老人和子女不同住一个屋檐下,最好也要近距离居住,同时,子女‘陪老’应更注重精神慰藉。”
数据 我国有近一亿 独居或空巢老人
最新统计显示,截至2017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41亿,占17.3%,2017年净增老年人口1004万人;另有数据表明,目前在我国2亿多的老年人中,有近一半为独居或空巢。
根据《“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预测,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占总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将增加到2900万人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老年抚养比将提高到28%左右;用于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支出将持续增长;农村实际居住人口老龄化程度可能进一步加深。
换言之,届时全国平均不到6人中有一位老年人。这些老年人差不多每两位当中,就有一位子女不在身边或无子女,不得不自己孤独地面对衰老。全社会差不多每4人需要抚养一位老年人。
有专家预测,到2030年时,我国老龄人口比例将超过1/4;在2050年前后达到顶峰,约占总人口的1/3。那时,我国将有4.8亿、甚至接近5亿老年人。
老人说 生活习惯不一样 分开住更妥当
70岁的刘阿姨家住合肥市王卫社区,身体十分硬朗,5年前老伴去世后,她一直单独居住,“女儿在上海,儿子在合肥,都邀请我和他们同住。”虽然子女们盛情邀请,但刘阿姨有着自己的打算,“女儿和儿子都有自己的小家庭,我不想给他们添麻烦。”
刘阿姨觉得,老人和年轻人的生活习惯不一样,同住一个屋檐下,难免会有磕磕碰碰,“所以分开住挺好的。”她说,女儿虽说离得远些,但每到节假日都会带着外孙女回来看望自己,“儿子更是每隔一两周就来看看我,陪我聊聊天,帮忙做做家务,有时候周末还接我出去玩。”
刘阿姨说,眼下自己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保重好身体,“我每天都晨练,希望有个好身体。”她和子女们约定好,等自己年老体弱了,就会搬去和他们同住,“虽然单独居住,但我一点也不孤单,“我经常参加社区党委、老龄办组织的活动,每天都过得十分充实快乐。”
子女说 最怕老人出问题,总是悬着一颗心
“为人子女,我最担心的就是父母独自居住时,健康安危出问题。”35岁的罗女士说,自己是独生子女,结婚后,曾多次劝说父母搬来一起住,“可他们总说,老家热闹熟人多,不愿来合肥,更不愿给我添麻烦,打扰我们一家三口的生活。”
“我爸有高血压,妈妈心脏不好,一想到他们的健康状况,我总是悬着一颗心。”罗女士说,孩子小的时候,自己一般每隔两周便回老家看望看望父母,“现在孩子大了,周末得上辅导班,我压根抽不出时间回老家陪伴父母。”
最近两年,眼瞅着父母白发渐多,身体渐弱,罗女士有些坐不住了,“公公婆婆住在我们隔壁小区,有个头疼脑热的,我们走几步路就能赶过去照顾,可我爸妈离我100多公里,根本照应不上。”
“我希望他们把老家的房子卖了来合肥住,可他们还在犹豫。”罗女士说,自己理解父母“故土难离”的心情,也知道他们是怕给自己添麻烦,“可总这么分开住,我的心得一直悬着,太焦虑了。”
专家说 最好同住或近距离居住
对此,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周金妹表示,不少老人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和子女一起住,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会出现一些问题。年纪大了之后,身体容易出问题,心理也容易产生孤独感。比如,有的老人出门时会忘记关水电气或忘带钥匙等,还有的老人年纪大了之后会变得比较敏感,总觉得自己身体有问题。子女不能随时陪在身边,也不能时刻照顾到他们的感受,因此总是悬着一颗心。
“虽说老人选择独居是个人意愿和个人的权利,谁也不能干涉,但是子女还是应该尽量和父母沟通、交流,能住在一起就尽量住在一起。”周金妹认为,老人有权利选择和谁居住在一起,老人和年轻人的生活习惯毕竟不一样,生活在一起总会产生摩擦,因此选择独居,这也是老人的自由。但是她强调,这也要根据老人的身体情况做决定,如果老人身体较差,最好还是和子女一起居住。如果老人非要选择独居,提倡子女最好住得离老人近一些,这样方便经常看望和照应。
周金妹分析,此外,老人和子女难以实现同住一个屋檐下的原因还包括这些:首先是经济因素,致使子女与父母分开居住;其次是子女工作时间忙,看望陪伴时间少;还与观念意识有关,有些子女存在孝心不够的问题。
现代生活节奏快,年轻人忙于工作等,与老人相处时间少,也更注重个人生活空间。因此,现在常说的“一碗热汤”的距离,也就是子女从居住的房子送汤到父母住的住所,汤还是热的,也就是分开居住,距离相隔不远,子女既方便看望陪伴老人,又保有自己相对私密空间,“在我看来,‘一碗热汤的距离’不失为一种较为理想的相处方式”。
周金妹强调,子女与老人的居住距离远近,确实影响着相处陪伴方式。老人和子女能同住是最好,其次是同小区距离近互相照应,再次是同城居住,有事能照顾得到。
子女“陪老”应更注重精神慰藉
“除了保持空间距离上的‘亲近’,子女‘陪老’还应更加注重精神慰藉。”周金妹认为,虽然,如今老人的家庭关系、社会关系逐渐走向开放、自主、独立,但子女还是要发挥好家庭成员之间的精神慰藉作用。
子女作为家庭成员,不但要在物质方面为老人提供支持,还要在精神方面支持老人。例如,与老人保持频繁的联系是每个子女都应努力做到的,这对于独居老人尤为重要。对于长时间寂寥的老人而言,子女仅仅只是打一个简单的电话,也是他们精神上的莫大安慰。
周金妹强调,特别是有的子女距离老人特别远,在外地甚至在外国,更应该多利用微信、视频等通讯方式与老人保持频繁的联系。如此一来,不但子女可以多关怀老年人的生活状况、身体情况,及时了解老人的需求,老人也可以了解子女的生活状态,彼此在心理上保持亲密和亲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