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码头工人,到技术骨干、企业带头人、物流专家、国际标准的领衔制定者……在众人眼中,包起帆的人生充满惊叹号,而包起帆自己却认为,他只是从未在平凡的岗位上画上创新的句号。
包起帆带领团队秉持“创新就在岗位,始于足下”的理念,用非凡的创新业绩与国家发展同命运、共成长。
□ 据新华社
哪里有难点哪里就有他
包起帆以“抓斗大王”的称号走进公众视野,而他的发明远远不止于“抓斗”。哪里不安全,哪里效率低,哪里成本高,他就在哪里动脑筋。从业几十年中,围绕码头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和节能减排的需求,包起帆的创新版图不断扩大。
2006年5月,在巴黎国际发明博览会上,包起帆发明的诸多应用获得4枚金奖,成为105年来在该展会上一次获得金奖最多的人。
包起帆提出的公共码头与大型钢铁企业间无缝隙物流配送新模式,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码头建设的优秀典范,为此2009年他获得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阿西布·萨巴格优秀工程建设奖”。
包起帆的老同事王伟平给记者讲了一个有关圆珠笔的故事。包起帆无意中发现圆珠笔的启闭结构正是抓斗所需要的,但如何将这个原理应用到抓斗中呢?包起帆找到圆珠笔厂希望能够看看图纸,但不是吃闭门羹就是被推脱,最终他三上圆珠笔厂,拿到了图纸解开了谜团,抓斗的启闭系统得到改进。
“如果浅尝辄止,如果知难而退,就没有创新的成功。其实,所有的技术革新都有一个破题、解题的艰难过程。”王伟平说。
奋斗者的家国情怀
包起帆身上,不仅有艰苦奋斗、锲而不舍的精神,更饱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
过去,码头作业靠的是肩扛手提、人力捆扎,码头装卸险象环生、事故不断。包起帆想,一定要通过创新把工友的生命从“木老虎”的口中夺出来。新型抓斗经济与社会效益显著,不仅在全国港口推广,还在铁路、电力、环卫、核能等30多个行业广泛应用,并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上世纪九十年代,有的国有大中型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组织上把投资4亿多元的大企业交给我,千余名职工看着我,我怎么能双手一摊,束手无策呢?”身为上海龙吴港务公司经理的包起帆为让企业走出困境,推动开辟了我国水运史上第一条内贸标准集装箱航线,不仅搞活了龙吴码头,还带动了产业的大发展。有办法的包起帆被职工们称为“包吃饭”,有他在,大家就有饭吃。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成为世界集装箱港口吞吐量第一大国,但在这一领域国际标准的制定中却鲜有中国的声音,更难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发明进入国际标准。经过数年攻坚,包起帆团队制定的中国集装箱电子标签相关国际标准——ISO 18186(2011)终于在日内瓦ISO中央秘书处正式发布。这成为我国自1978年开始参与ISO活动以来,在物流、物联网领域首个由中国发起、起草和主导的国际标准。
“振兴中华、报效祖国,是我一生的夙愿!”包起帆说。
在创新路上不遗余力
如今,包起帆还在忙碌着,他想把长江口的疏浚土全部利用起来“变废为宝”;他想要现代港口拥抱大数据、人工智能,让港口更聪明、更节能……他还想把很多的设想变成现实。
包起帆在自己的岗位上播下创新的种子,更让团队的创新之树根深叶茂。分享成果,共同成长,是包起帆十分注重的团队发展理念。
他认为,扎实的团队是创新的基础,对团队的技能培训是关键。多年前,世界起重机行业最大的电气控制供应商之一日本安川公司总裁邀请包起帆去日本考察访问。包起帆说:“就把对我的访日邀请改为对我们生产一线电气维护工的赴日培训吧!”
包起帆认为,他的一生离不开创新,坚持创新,就是因为发展的道路上会不断遇到新的问题,需要破除瓶颈,释放活力。“我当工人的时候,是以‘老大粗’为荣,比谁汗流得多、大包扛得多。如今,这样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包起帆说,“艰苦创业的精神是需要的,但更需要智慧,更需要创造性的劳动,我们要在创新路上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