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杭州一名学生家长看到班级群里发布了一则最新通知,新学期的班级打扫和布置开始了,老师征集家长志愿者,过了很久,群里没有反应。这名家长说,自己当时正在上班,看着尴尬的局面,就建议找家政公司帮忙,大家也没有其他意见,她就下单预约了钟点工。据说,当地不少学校都采取了这种做法,很多钟点工都被家长叫到学校去了。(2月20日《都市快报》)
或许在少数家长眼里,“家政本身很专业,清扫更干净;现在的孩子在家很少做家务,让他们去打扫卫生,于心不忍。”但笔者以为,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打扫卫生等简单的家务,是人生社会实践中的“第一课”,也是一个现代社会公民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之一。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连基本的生活自理和独立能力都没有,连打扫清洁教室这样的小事都不会做或做不好,又怎么可能真正获得成功?
当然,孩子不愿吃苦,拒绝吃苦,并非是孩子的过错,归根结底在于父母,是父母没有重视从小培养孩子自立能力和吃苦精神的结果。有些父母想当然地认为,孩子长大之后,自然就会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现在学习成绩好比什么都强。这种想法,其实极不足取。事实证明,吃苦耐劳的精神,绝非先天形成,而是后天培养、自我锻炼的结果。吃苦教育的缺失,如果不能及时补正,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曾经说过:“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那么首先要学会吃苦。能吃苦的人,一切的不幸都可以忍受,天下没有跳不出的困境。”从孩子的成长规律看,儿童和少年时期是人生的基础阶段,家长应有意识地创造一些条件,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不过,对孩子的吃苦教育,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它不是“走秀”式的生活体验,也不是给孩子肉体和精神上的折磨。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将“吃苦”自然而然地融入孩子生活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锤炼他们的意志和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