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口”蜗居的“幸福生活”
七彩夕阳健身队 大爷大妈怀“绝技”
热心公益的“田大叔” 志愿服务样样行
情迷舞蹈半世纪 她是50多人的“大家长”
“新团长”像开公司一样带合唱团
下一篇4 2019年1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一篇日记唤起母亲的“乐观”和“坚强”
“一家三口”蜗居的“幸福生活”

□ 陈晓红 刘亚萍 记者 沈娟娟
 

“爸爸,求求你回来吧!妈妈生病了在床上躺着,哥哥也一直躺在床上不能动弹,我坐在旁边不知道怎么办,你回来看看我们再走吧!”这是王宏焕的小儿子写给去世爸爸的一篇日记,当别人把这篇日记念给她听时,读的人哭了,王宏焕也哭了。今年51岁的王宏焕丈夫去世得早,20多年来,她一个人照顾脑瘫的大儿子和年幼的小儿子,从来没有放弃过。   

儿子一篇日记唤起她的“乐观”

王宏焕住在合肥市蜀山区望江西路社区,1990年,她和丈夫生了个大胖小子,但在孩子8个月大的时候,她觉得有点不对劲,“孩子坐不住,头也摇摇晃晃支撑不住。”

经过医生的检查,孩子患了先天性脑瘫,影响了运动神经,只能一辈子瘫痪在床。王宏焕夫妇如遭晴天霹雳,带着孩子辗转北京、上海寻医问药,仍然不见好转,后来王宏焕又生了一个健康的儿子。

王宏焕嫁过来的时候,公婆就已经去世,2005年,丈夫患了喉癌,不久就撒手人寰。从那时起,王宏焕一个人带着脑瘫的大儿子和年幼的小儿子,靠打零工维持家里的生活,每天都觉得疲惫不堪、了无希望。

王宏焕的小儿子上小学时,有一篇日记获得了老师的表扬,不识字的她找来邻居念给她听:“爸爸,求求你回来吧!妈妈生病了在床上躺着,哥哥也一直躺在床上不能动弹,我坐在旁边不知道怎么办,你回来看看我们再走吧!”

听了小儿子的日记,王宏焕一下子泪如泉涌,“我最大的任务就是照顾好两个儿子,如果我不乐观坚强,会让孩子很受伤的。”

20多平方米蜗居的“一家三口”

从那以后,王宏焕每天都像打了强心针一样,即使自己再不舒服,也在两个儿子面前隐藏起来。

每天早上5点,王宏焕起床料理好大儿子,就去帮别人卖早点,等回来后再做饭,一勺一勺地喂儿子吃饭。等到中午,她又赶到快餐店去帮忙,回来还要继续做家务。

“像我家的特殊情况,哪能找到正常的班上,只能打零工。”在王宏焕20多平方米的家中,红砖土墙,不大的面积里摆放着两张床,一张是脑瘫的大儿子睡的,一张是她睡的,“小儿子去山东上大学了,他回来我们就挤在一张床上。”

由于大儿子大小便失禁,每天晚上王宏焕要起来几次为他换尿不湿,还要抱着儿子去小便,只要儿子有一点动静,她总是一骨碌爬起来看看。有时看儿子溃烂的地方压着疼得直叫唤,她只有跪在床上,把儿子下半身拎起来,让伤口处悬空,来减轻一点他的痛苦。

“照顾他这么多年没睡个好觉,走在路上经常犯困,老是和人撞到。”为了儿子身边时刻有人,王宏焕从不敢出远门,有十五年没逛过市区,买东西都是在附近,且养成了不锁门的习惯,以防孩子有什么需要周围邻居可以过来帮个忙。

尽管大儿子是脑瘫,但聪明的他通过看电视、自学教科书,竟然能认识字,甚至也能看懂简单英语单词,“现在吃药之前还要给他看看说明书,哪些药能吃,哪些不能吃,他都晓得。”

因为情况特殊,王宏焕所在的望江西路社区经常上门慰问,前段时间,合肥市公路局超限治理站的工作人员也送上了一些慰问品,而她的小儿子还有一年半也要大学毕业,“他在合肥找个工作,我们也申请到了廉租房,日子在一天一天变好。”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